南京市开展百年家规宣传月活动

26.05.2016  12:25

  讲述名门故事 助养清正家风

  新华报业网讯 家规,是一个家族自觉恪守的立身处世之道,是烙印在每个家族成员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无数个“小家”的家风故事汇聚成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

  “五一”、端午两节期间,南京市纪委开启“家风隽永德润金陵”传统家规宣传月活动,每天推出一个老南京人治家教子、修身正己的生动故事,助推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此次南京市纪委组织搜集的家风家训,最长的已有600多年历史,最短的也已流传百年,包括官宦世家、中医世家、文物修复世家以及建筑学家、教育学家、慈善家、名商巨贾等多个颇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家族,其后人中拥有杰出成就者更是不在少数。

  邓莹是清朝封疆大吏邓廷桢第7代子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外贸工作者,她始终牢记“清白做人,自强不息”的家训。今年67岁的她依然记得,教书育人几十年的父亲当年如何资助学生、帮助邻里。“父亲一直教育他的学生要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做事也不是完全想着家规家训,只是多年来已形成一种习惯。

  “大海有能容之度,明月以不满为怀”“以诚敬为本,能修能戒,则为君子为善人”,南京名门世家家训何以传承至今,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秦淮区文化局副局长金戈说,家规家训的作用之一就是警示后人避免家族衰败,“不是死板地让后人背诵,而是长辈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江宁尚陶村的陶姓村民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后人,全村约300余户共1100多人,村民大多姓陶。第67代子孙陶隆根说,陶氏家谱从陶渊明前15代开始记录,包含家规家训42条,主要教导子孙尊老爱小,尊重长辈。每年全村人都会统一祭祖,同时对子孙反复强调德训的重要性。尚洪社区党总支书张大庆说,尚桃村作为尚洪社区的主要村落之一,“村内几乎没有一家因婆媳关系吵架,邻里之间也很少闹矛盾,陶氏家训中强调的德训起了很大作用。

  走进老门东街边小巷,走过悠悠石板路,路的尽头便是清代慈善家蒋寿山的故居,俗称“蒋百万宅”。“遗子以经不以金”“安本分学吃亏”“公益为人生分内事”……传承百年的蒋氏家训,书于古宅的醒目处。据史料记载,蒋氏的高祖锦堂,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迁居金陵。蒋春华、蒋春源两兄弟勤奋创业,以官盐运输起家,点滴聚财,最终成为南京首富“蒋百万”。自蒋氏故居对外开放以后,这座典型的秦淮民居便成为其后人聚集、怀念的场所。

  据了解,南京现存的名人故居和宗祠至少有15处,既包含甘熙故居、胡家花园等已对外开放的景点,也有陶渊明、王徽之、刘禹锡等历史文化人物的后代聚族而居的村落,目前主要位于老城南、江宁、高淳等地。金戈介绍,南京名人世家家训的核心思想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亲情为主要脉络,“教导子孙修身、正己,为国家做贡献,为家庭添光彩”。

  “南京历史上留下很多清官名士的足迹,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定居于此,比如六朝时期的王谢家族、颜氏家族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南京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孔祥林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探寻和宣传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就是希望拂去历史尘埃,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给今人以有益的启迪。

  本报实习生朱燕丹

  本报记者黄红芳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