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家属祭亲人:家族记忆应代代相传

04.12.2016  20:05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和余昌祥(右)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祭奠亡灵。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3日电 (杨颜慈)冬日清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寒意渐起。今年首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亲属的家庭祭告3日在此举行。

  灰黑色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镌刻着万余惨遭屠戮的无辜百姓名录。墙前的祭台上,红烛摇曳,香火点点。

  人群中,一位6岁的孩童搀扶着满头银丝的老人,来到家属祭告现场。这位老人,就是现年87岁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和幸存者夏淑琴。今天,老人一家四代人,来此祭拜亲人。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老人全家9口人中7人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夏老在65岁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哭墙”上,夏庭恩、夏聂氏、夏淑芳……老人一家7口的名字,逐一深嵌冰冷的墙体。

  曾被往事折磨到哭坏了眼睛的老人,如今平静而慈祥。她说,“我想跟逝去的亲人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子孙满堂其乐融融。我很自豪,控告日本右翼名誉侵权在八年后获得了胜诉。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将自身的经历讲给更多人听,希望祖辈的教训不再重演。

  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说,外婆每年都会带家人来此祭拜。“我们作为第三代,有责任了解并传承这段历史,我的孩子也已第二次来到这里祭奠亲人。

  现年90岁的余昌祥老人,在两位女儿的陪伴下,乘坐轮椅来到现场,为已逝的家人献花、焚香、跪拜。

  指着“哭墙”上“余必福”的黑色字体,余昌祥回忆起79年前那段往事。“我的生父余必福当年就住在南京中华门外西街,惨遭日本兵杀害,尸体一直没有找到。每年,我们都会来此祭拜父亲。

  余昌祥老人在现场诵读了给父亲的一封家信,“生命的逝去是不能用任何方式换回的,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死相隔。南京大屠杀过去79年了,我会把国家遭受侵略的历史告诉我的后代,让更多人牢记历史,悼念逝者,谋求和平。

  现场近十位遇难者家属依次敬香祭拜。此外,本月4日、9日、10日,共4场家属祭告将在此举行。

  2014年2月,中国通过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纪念馆首次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祭告活动,借此珍藏幸存者的记忆,让个人证言以家庭为单位代代传承。(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