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14.12.2016  14:05

   河海大学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河海大学师生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
  上午10时整,悼念活动开始。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师生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一时间,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青年学生们在纪念碑前高声朗诵《和平宣言》和《守灵人》。全体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
  连日来,很多远道而来的校友以及社区居民、市民也纷纷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河海大学还开展了系列悼念活动,以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师生默哀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纪念这个不能忘却的日子,上午7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雨中举行庄严的升国旗、降半旗仪式。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现场400余名师生佩戴白色胸花,为在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三十万死难同胞低头默哀。学生代表姜文荣作题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国旗下讲话,他在讲话中表示,国家公祭,既是对自己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也是对犯罪者的警示,更是告诫我们的青年学子,保持清醒,绝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增强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多作贡献。
  学校在主干道上展出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的海报和展板,同学们自发在“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的横幅上签名,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哀悼之情和发愤图强之愿。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广大学子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
        12月12日,学校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全体师生观看了国家公祭日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南京大屠杀》。学生代表朗诵了诗歌《和平宣言》和原创诗歌《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表达赤子之心。
  据悉,学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进行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12月初,组织各团支部召开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团课;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国家公祭日主题书法、绘画和手抄报作品,并在校园内举办作品展览,通过作品展览增进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升华爱国情怀。校团委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上发起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留言接力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学们纷纷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留言发布哀悼遇难同胞、为国奋发有为的爱国感言。

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
扬州大学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责任,圆梦中华。扬州大学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为死遇难者致哀,祈愿世界和平。
        12月12日晚,扬州大学化工学院师生自发在校园举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烛光祭”。志愿者点燃摆成心形图案和“12·13”字样的蜡烛,默哀、祈祷、手持菊花和千纸鹤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社会发展学院南京籍师生“以笔载志,以画抒情”手绘大型海报《南京》。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师生手工雕刻制作“12·13”系列印章,寓意祈盼和平、共创未来的美好意愿,并向全社会传达当代青年大学生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诗歌朗诵会暨
“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12月8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诗歌朗诵会暨“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活动旨在通过“记忆之盒”、实景诗歌朗读等表达形式,以“记忆长存、照亮未来”为主题,表达中国人民牢记历史、追求和平的夙愿。
  在“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启动仪式看到,巨型二维码长宽均为4米,二维码图案由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拼成,而一个个“记忆之盒”则象征着一位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幸存者的资料介绍以及当年他们所遭遇的苦难。据了解,“记忆之盒”将于近日在南京各高校进行展示,最终将放置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南京师范大学播音系学生朗诵诗歌《山河永固》和《紫金花》,追溯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捍卫人类尊严的岁月。  

(来源:河海大学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