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疏堵"多管齐下" 拥堵排名从全国第6降至第30

20.07.2016  20:33

  最新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出炉,南京在全国主要城市交通拥堵排名比去年再降4位,“跌至”30名,而在青奥会前城建大面积展开时,南京的拥堵排名曾一度高居全国第6。

  “拥堵排名一降再降,是南京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交通管理多管齐下的结果”,市交通局局长陈雷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疏堵需要战略思维,南京公交都市和骨干交通建设超前布局,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在规模扩张和私家车潮下的“抗冲击”能力。

  225公里地铁成交通“泄洪走廊

  城市交通,公交先行,但选择什么样的公共交通为主导,值得深究。“像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无论是公交车还是BRT、轻轨,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大运量无障碍的地铁。南京一方面从‘地下’开辟排洪走廊,增加交通供给,一方面从空中搭建快速环路,为老城交通减负,两手抓、两手硬。”南京市城交院董事长杨涛说。

  早在1999年,南京即开始地铁一号线建设,早了国内其他同类城市10年左右,那时南京汽车保有量才几十万辆,现在已升至200万辆。伴随私家车快速进入家庭,南京地铁建设“快马加鞭”,如今已建成运营6条地铁,运营里程225公里、长度位列全国第四!而国内多数二线城市地铁才开通一两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交通局客运处处长陈兆宏说,南京公交机动车分担率达59%,约有一半是地铁“贡献”的;当许多城市地面交通闹得“不可开交”时,南京每天有280万人次从容选择地下出行。

  南京是山水城林,但紫金山、玄武湖、长江等也给城市路网带来了“天然障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疏解小汽车交通,南京逢山绕行、遇水钻隧,早在1997年就开建“”字形内环,这项工作也早了许多城市10年左右。如今,南京已形成“两环十二射”快速路网,大大便捷了机动车出城,为城市交通“釜底抽薪”。

  精细化交管让闹市区交通减少两成

  城市疏堵,建设是前提,交管是保障,智能、科学调度引导,能让道路交通发挥更大效率。驱车北京东路、太平南路等主干道,你会发现大多数路口绿灯放行,这就是南京交管建设的“绿波带”。市交管局毕衍蒙介绍,南京已建成80多条“绿波带”,给交通量大的方向更多通行时间,道路效率提高了50%。

  不只“绿波带”,路口渠化、标识标线、信号灯倒计时等智能、精细化交通管理,都在南京率先推广使用。还有公交专用道、单行线的开辟,提高了老城通行效率,陈兆宏介绍,南京已建成67条公交专用道,城市核心区域的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概莫能外,“交通越紧张,越要保障公交车优先通行”。

  “城市不能阻挠私家车进入家庭的脚步,但可以引导私家车合理使用”,毕衍蒙介绍,南京的公交专用道建设和差别化停车政策,使得闹市区的小汽车交通减少了两成。

  产城融合让城市远离“交通战争年代

  南京市交通局负责人认为,城市和拥堵的博弈是长期的,为避免许多城市正面临的“交通战争年代”、“黑暗交通年代”,城市不仅在技术上、更要在战略上保持主动、永不松懈。

  “减少交通是最好的疏堵,办法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杨涛提醒说,河西和主城间的多座跨秦淮河大桥,10多年前动辄堵成死结,如今通畅多了,为啥?就是这些年来很多单位迁到河西,商贸文体生活配套快速补上,市民住在河西、上班在河西,减少了潮汐交通。学习河西,江宁、仙林如今正在加紧“补课”,江北新区要求自我配套、自成中心,减少对主城的依赖。

  陈兆宏认为,城市交通应树立“一盘棋”思维,不仅公共交通要互相配合,整个路网体系也要有机匹配。南京创建公交都市的策略是,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眼下地铁又是8线共建,建设规模已相当于奥运前的北京、世博会前的上海。但地铁不是“单骑突进”,注重了和地面公交、私家车等的衔接,规划建设了马群、泰冯路、城西路等大型换乘枢纽。南京结合老城更新和堵点改造,正以每年每个区四五条道路的速度稳步推进,迄今已建成200公里支路,几十条公交线得以开进了支路街巷。杨涛认为,城市“微循环”通了,交通“最后1公里”才能解决,“窄马路、密路网”不只是规划要求,也是南京的努力方向。

  本报记者 顾巍钟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