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绿古董”将挂牌保护 南京启GPS定位古树

08.06.2015  11:43

  老银杏树将挂牌保护 (顾炜 摄)

        栖霞区的一棵千年古银杏,12年前就曾申请过挂牌保护。今年,南京市进行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在现代快报的呼吁下,它终于被列为“绿古董”。然而,古树还没来得及挂上保护牌,由于年纪太大,已经开始变得衰弱。园林部门将尽快邀请专家对银杏会诊、治疗。记者从南京市园林局获悉,他们正对全市1397株古树名木进行GPS卫星定位,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老银杏终于成为古树名木

  说起这棵银杏,昔日周边的居民都知道。现代快报曾进行过报道。“小时候它就在,长势一直很好。”60多岁的王先生曾是栖霞区居民,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曾听爷爷说起过这棵银杏的经历:清代,它曾遭遇过一场火灾,但后来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树干上至今还留着被火烧过的痕迹。

  2003年这一带拆迁,不少居民都搬离了。每年还会有一些人去看望它。从王先生的新家去看“老伙计”,每次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但每隔一阵子,他都要去。

  “银杏树出问题了!”6月5日,王先生给现代快报记者打电话。今年春天,南京市园林局完成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由于现代快报的呼吁,这棵银杏终于成为绿古董。但现在它还没来得及挂上古树名木的保护牌,健康就出了点问题。

  园林部门将尽快请专家会诊

  现代快报记者跟随王先生赶到这棵古银杏的家。远远看去,它足有两层楼高,只是树梢部分看起来病殃殃的。刚长出的新叶还没完全舒展,叶子边缘就开始枯黄发卷。整体看去,树梢的枝叶比去年少了一些。但令人欣慰的是,下端的部分枝干还结出了一些绿色的银杏果。

  由于地势低洼,树坛里已经积了一些水。王先生有点心疼——银杏树今年结的果子没去年多了。现代快报记者把银杏的图片传给了园林专家。“它需要尽快复壮。”专家说,古银杏上了年纪,长势开始变衰弱了,但发现得及时,他建议给银杏清理周边的杂草,还它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并将树坛拿掉,让古树透气、透水。

  “长时间积水,银杏的根会烂,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银杏几乎不会遭受什么病虫害,只要恢复了原先的生长环境,这棵银杏就能较好成活。

  按照相关规定,这棵古银杏的园林绿化行政监管部门,属于栖霞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尽快邀请专家会诊。“我们将尽快对其进行复壮、挂牌。”他说,下一步,将按照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对这棵古银杏进行保护。

  “绿古董”上了年纪,需要及时关注

  昨天园林专家告诉记者,栖霞区这株古银杏,只是出现了一些小毛病,但由于发现及时,便避免了以后酿成大患。“古树名木,主要依靠基层园林绿化监管单位和责任养护人的及时关注。”他说,南京的古树名木共有1397株,其中还有部分是一级古树名木,年纪在几百岁甚至上千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健康情况便会发生改变,需要提高关注。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南京不少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一些年纪太大开始长势衰弱。如秦淮区王府东苑小区的古丝棉木,2014年7月,由于内部腐烂严重,轰然倒地。还有东南大学的六朝松,距今已经1000多岁了,是南京年纪最大的一棵古圆柏。东南大学的教授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为古树保养、会诊,不过,古树仅由一块树皮维持生命,需要长期进行关注与呵护。

  园林专家说,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古树,由于养护责任人的尽职,被照管得很好。如门东的小叶黄杨,是南京市一级古树名木。前几年,门东改造施工,建设单位将这棵树保护在一个独家小院中,并委派工人定期看护、浇水,现在它的长势仍然很好。

  南京古树名木,每年体检一次

  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市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每五年进行一次。2008年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有1234株。最近的这次普查,这一数字上升到1397株,共有樟科、槭树科、木樨科、壳斗科等19科。

  对于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园林部门进行了树高、胸径、冠幅等测量,树种确认,树龄认定等,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拍照编号、登记建档。规划建设时,都把这些古树当成一种文化,严格保护,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此外,为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各区的园林部门基本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和人员,对它们进行“体检”,实施复壮、施肥、抗旱等。

  将有GPS定位,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不过,园林专家说,南京古树名木的数量不算少,仅靠养护责任人和监管单位的关注是不够的,还需要更新技术系统。今年春天,南京完成了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昨天,南京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正对全市1397株古树名木进行GPS卫星定位。定位系统完成后,建设、规划、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知道工程项目的范围内是否有古树名木,树的长势如何。

  他们将把树木的照片、树名、历史传说等详细信息输入电脑,制作成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7日为“东方之星”客轮遇难人员“头七”祭奠日。上午,沉船救援现场举行哀悼活动,家属们也来到江边,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声声汽笛,送逝者远行

  清晨5点多开始,江面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上午8时,所有救援人员开始列队肃立。除了遇难者家属,当地群众、媒体记者等也参加了悼念活动,共计1000余人。或远或近,或肃穆或伤悲,每个人目光的投注,都离不开江心那艘水迹斑驳、饱经沧桑的白色客轮。

  这一天,本该是“东方之星”抵达终点重庆的日子,一切却停留在一周前那个疾风骤雨的深夜。

  哀悼仪式在浮吊“跨海工一号”上举行,船舱顶部悬挂着“沉痛哀悼沉船遇难者”的黑色挽幕。上午9时,随着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一声“请默哀”,所有人肃立致哀,停泊在附近水域的所有船舶拉响鸣笛,途经沉船救援现场的船只也放慢速度,鸣响汽笛,为逝者送行。

  悼念现场,一名江苏新闻媒体的记者泣不成声。她说,一位同事的父母就在客轮上,因为一些原因同事没能来到悼念仪式现场。武警湖北总队一位战士连续工作了5个昼夜,显得疲惫不堪。船体起浮后,他和战友负责护送搜救下来的遇难者遗体,“我们的心情十分悲痛,请家属节哀、保重”。

  3分钟的哀悼仪式结束后,杨传堂向现场救援人员致敬,表示感谢。救援人员又一次进入“东方之星”,继续后续工作。

  滚滚江水,带不走失亲深痛

  “爸爸妈妈,我们来看你们了。”7日上午,镇江乘客家属吴女士和家人来到长江边的码头祭奠亲人,一到江边就哭跪在地上,久久不肯起来。这次沉船事件中,吴女士的父亲母亲、公公婆婆不幸遇难,4位亲人同时离开,真的是天塌了下来。

  江面刮起阵阵大风,耳边传来隆隆响声;天空布满层层乌云,为遇难者哀思。点上蜡烛,插上香柱,摆上水果,亲人们对着沉船事发地方向拜祭。“爸爸,我来看你了。”一位家属打开手机相册中父亲的照片,默默思念,潸然泪下,“平时你对我们这么好,现在能享福了,怎么就走了啊!

  沉船事件中,33名镇江乘客遇难,来自21个家庭,最惨的是6位亲人同时离去。“镇江家属来了78名,早上看完救援现场默哀的电视直播后,分两批前往江边祭奠。”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潘志坚介绍,受道路条件限制,家属无法前往救援现场,对口保障的监利县水利局帮忙选择了离事发地3公里外的开阔码头,家属可以远远望到救援现场的浮吊设备。

  记者看到,监利县水利局专门平整了江堤到码头的道路,在岸边铺设了帆布,考虑得很周到。家属祭奠后,同行的镇江市工作人员站成一排,面向事发地方向三鞠躬。“家属看到我们这样的举动,连声说谢。”潘志坚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一条心,几天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共同把善后工作做好。

  鲜花撒往长江,漂向回家的方向。截至7日下午5时,我省已有621位家属抵达监利,来自143个家庭,还有2个家庭的家属正在赶往监利。当天,我省各市工作组全力满足家属意愿,组织前往江边祭奠。

来源:  新华网-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