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各个博物馆里那些富有“童趣”的文物(组图)

01.06.2015  11:50

龙虎网讯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不妨带着孩子探秘南京的几家博物馆,找找那些富有“童趣”的文物。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百子图其实是祝福老人的

地点:南京博物院特展馆

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三楼集中展示一批来自北京故宫清代宫廷的文物,其中一件缂(kè)丝挂屏上,描绘的是中国传统主题的“百子图”。缂丝是把原本在宣纸上的绘画,用针织复原在丝绸上。这项技艺发源于苏州,目前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元以来就一直是皇家御用。

虽然百子图里画的都是孩子,不过在实际用途中,百子图却与儿童没有多少关系。在图中,除了一百个孩子,还有大量仙鹤、蟠桃等代表长寿文化的典型元素,以及梅枝、如意等有美好寓意的图案。再加上图案中子孙满堂的场景,可以说百子图基本是用来讨老年人欢心的,或是在新娘的嫁妆中,有百子图的被褥,用来蕴涵喜庆和祝福,同时祝愿新娘早得贵子、子孙满堂。

放牧图里看“红墙儿女”的无奈

地点:南京博物院特展馆

与百子图在一起陈列展示的,还有一对缂丝放牧图挂屏。放牧图中,我们见到当时农家儿童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田地、山野中放牛、与同伴下棋对弈、放风筝,享受自由活泼的童年。而这一画面描绘在缂丝挂屏,放置在宫廷中,不知王子、公主们见了作何感想。

我们知道,明清两代皇家极为重视皇室子女的教育,孩子们往往“黎明即起,万机待理”,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生活较民间孩子甚为压抑,而任意出游更是天方夜谭:明代皇子除太子外,成年后就要前往封地的王府中,严禁回京;清代恰恰相反,亲王们不得随意离京。那张放牧图中,游玩于山野的画面,也只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小动物的童年都无忧无虑

地点: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南京市博物馆

南博艺术馆的“雕塑”展厅内,有两对“子母鸡”,胖胖的母鸡背上,背着一只小鸡,母鸡看上去眼神很温柔,而小鸡整个身体软软地趴着,只露出部分身体,和一个可爱的小脑袋。这些“子母鸡”都是东汉时期的,距今近2000年。在中国,“子母鸡”出土并不少见。因为在汉代,家禽已经比较多,贵族墓里常有陶鸡、陶鸭、陶猪出土。“这些都是墓主人生前家里圈养的。

此外在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青瓷羊圈。其中,母羊懒洋洋地趴在地上,而小羊羔则趴到了栏杆上,露出一个头,似乎想逃跑,淘气十足。据介绍,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江宁上坊考古发掘了一座东吴时期的大墓,墓主人身份高贵,从大墓中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这个青瓷羊圈就在其中。

相关新闻:

南外学生探秘朝天宫“找狮子

昨天上午,20多名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初一学生,探秘南京市博物馆所在的朝天宫古建筑群。在专家的讲解下,孩子们了解到了朝天宫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还自己动手寻找“狮子”图案的文物。此外,在今天儿童节期间,南京市博物馆还邀请了一批留守儿童,进馆参观,并赠送礼物。

来源: 扬子晚报   编辑:李袆晗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