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大防霾行道树出炉 月季也是吸污高手

01.12.2014  14:43

  为增强行道树吸附灰尘的作用,南京园林部门今冬首推“吸霾战”,包括修剪时多保留绿量、增植常绿阔叶树及针叶树等。

  专家还筛选出了南京防霾能力强的十大吸尘能手,除了银杏、悬铃木,月季也榜上有名。

  此外,通常作为家养植物的金橘也被《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列为抗污染树种。家中绿植真能防霾吗?记者为此请教了园林专家。

   抗霾新尝试

  修剪行道树多留叶片

  推荐上百种抗污树

  为让“绿都”南京空气多点清新,园林部门也是蛮拼的。记者从南京市园林局获悉,今年春秋两季修剪树木,他们首次改变“理发”策略。

  “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树叶,增大街头绿量。”市园林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修剪老城区的法桐,主干道一般只保留两三个杈;为避免和空中的各种管线“打架”,小树枝也不多留。中山东路等交通流量大的道路,一些老法桐被修剪得“可怜兮兮”,树干粗壮,却只剩两根“手指”。

  “今后,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他说,近两年电线、通信线等管线不少都埋入了地下,对园林人而言绝对是利好消息,“叶片保留得多,意味着绿量增大,更能吸附粉尘。

  此外,常绿阔叶树如梅花、桂花、大叶女贞等,常绿针叶树如马尾松、雪松等,都在今春出台的《南京市行道树树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得到强力推荐。去年出台的《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年)》,也着意推荐了上百种抗污染植物:大叶黄杨、金橘、蜜橘等,用于抵抗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这在南京绿化史上也是首次。

  “我们尽量多研究树种及绿地配置方案,改善‘绿都’空气质量。”这名工作人员说。

   防霾能手榜

  除了银杏、悬铃木,街头月季也防霾

  北京的园林专家在同一区域研究了9种植物的防霾能力。他们发现,白皮松、雪松等常绿针叶树经过一段时间后,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增加明显,防霾效果较显著。“常绿树种全年有叶,叶子更小更密集。”专家解释说。南京的主打树种悬铃木并不在研究范围内。不过,她告诉记者,“根据树形及叶片特征,防霾能力应不错。”此外,省树银杏也是较好的防霾树种。

  根据研究结果,专家给出了南京的行道树防霾能手榜单十强: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国槐、构树、悬铃木、银杏、雪松、栾树、香樟、月季。

  在老城南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月季,也是抗霾能手?“在我们研究的植物中,月季的确具有一定的防霾能力。”专家解释,首先,月季花的叶是羽状复生叶,叶片呈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像一片片羽毛,吸附灰尘的面积较大;其次,边缘有锐锯齿,还有褶皱,这些都是吸附灰尘的利器。此外,叶柄和叶轴还散生有小皮刺,也能吸附一定的灰尘。

  此外,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是街头常见的常绿阔叶灌木或乔木,一年四季都能滞留灰尘。构树虽说是野树,但在南京很常见,叶片上长了层密密实实的绒毛,是吸附灰尘强有力的武器。悬铃木和银杏叶片较大。栾树叶片上也有绒毛,还是复叶结构,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总之,叶片的粗糙度、绒毛疏密程度等是决定植物防霾能力的重要因素。值得庆幸的是,南京常见行道树的防霾能力都不错。听说南京市树雪松在河西新城片区种植较多,专家也表示支持。

  排名榜中,还有省树银杏的身影。专家介绍,这次调查,银杏的防霾能力名列前茅。此外,他们还发现,不同配置类型绿地,削减空气污染的效果具有差异。在北京天坛公园,有400岁的古柏群落与自然草本地被,其中古树数量超过2700株。估算古树林面积超过8.5平方公里,对空气中PM2.5的削减效果尤佳。

  “所以得出结论,古树群落对防霾贡献大。”这位专家告诉记者。

   盆栽金橘也是抗污能手?

  此外,《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年)》中显示,市民家中常种的金橘、蜜橘及珊瑚树也是吸污能手。

  园林专家许晓岗解释,金橘生命力顽强,叶片虽小,但边缘有细密锯齿,所以吸污能力好。

  这么说,很多市民家中种植的金橘,是不是可以当作“空气清新机”呢?对此,有专家认为,金橘在南京长势并不好,也不是行道树品种,单个植株作用微乎其微。许晓岗也告诉记者,金橘在一些南方城市广泛种植,因面积大,所以具有一定的吸污能力。而在南京多为盆栽,面积又小,一点防霾作用也起不到。不过,有专家认为,类似月季、金橘这些家中常养植物,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中的杀菌物质。

  多肉植物能改善家中空气

  “如果想改善家中空气质量,应多种植常见的多浆植物。”许晓岗说,这些植物白天呼吸,晚上释放氧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仙人掌、芦荟、凤梨,包括现在大为流行的多肉植物,都属于此类。

  此外,最好的吸尘植物是空气凤梨,又称铁兰,能直接挂在阳台上,仿佛绿色屏障。

   专家说法

  城市森林消减

  影响防霾效果

  去年,江苏省包括南京在内的17个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大面积的城市森林的确有滞尘作用,值得重视。”许晓岗告诉记者。

  那么,南京周边的森林情况怎么样呢?许晓岗说,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2003年,他跟随老师汤庚国去牛首山调查,在那里发现大量稀有的乡土树种南京椴和冰川茶藨子。2005年左右,山上开始大规模修路、盖建筑。“两年时间,成片南京椴大量消失,现在周边早已没有了。

  除了牛首山,南郊还有将军山和祖堂山区。“从2005年至今,大量农家乐兴起,原生植被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许晓岗说。

  城市北面,栖霞山区受区域环境影响,地下挖矿,种植植被效果不够明显;老山大肆挖矿、盖别墅,“国家城市森林公园”的牌子被摘掉了好几年,目前正在重新申请。东郊,紫金山身为“母亲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但距离市区太近,人为干扰因素太多,大量游人踩出来的野道,极大地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虽然紫金山和栖霞山等处森林覆盖率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南郊城市森林急剧消减,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亡速度。

   老城区缺绿更严重

  建议发展立体绿化

  几年前,南农大的园林专家曾对南京城市绿地现状进行了遥感分析。结果显示,南京生态绿地分布很不平衡。繁华的老城区,生态绿地相对总体绿地所占的比例太小。

  “当时,南京绿地量为40%,老城区只有零星分布的绿点。”一名园林专家告诉记者,解放路、中山东路、秦淮河围合的大片繁华区域内,绿地严重缺乏;除了以公园为主的游园绿地,仅中山北路、中山东路、珠江路有明晰的绿块显示。“而近两年,随着市区人口密度的进一步加大,建筑物更加密集,老城区的绿量不可能有显著提升。”他建议,绿地在南京中的布局,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类型,乔、灌、草坪、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在吸附粉尘的同时,能形成层次丰富的“防护屏”。

  许晓岗也提议,老城区“缺绿”现实难改变,但可以“找缝插绿”,尽量多发展立体绿化,构筑屋顶花园、绿墙等,“让座座高楼变座座青山”。(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