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二五”工业研发活动回眸

28.10.2016  17:33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市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创新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是“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时期,我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政策为引领,科技研发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面临诸多下行压力,困难重重,而工业研发活动对全市工业经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到了全市企业研发活动八成以上。以下主要对我市“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活动的变化情况做出分析和回眸。

研发”,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反映一国的科技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著名企业都是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研究“十二五”时期R&D活动,对更好地促进“十三五”南京经济发展,带动南京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非常有必要。

  1. 工业科技研发发展现状

  1.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对全市研发的影响

在分析工业研发活动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市几年来工业研发总体现状及对全市研发的影响做出比较。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规上工业R&D经费(万元)

750862

977229

1177965

1286467

1416150

1368298

全市全社会R&D经费(亿元)

145.5

178.83

209.97

236.35

262.86

290.65

规上工业 R&D 经费占比( %

51.61

54.65

56.10

54.43

53.87

47.08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

2.9

2.91

2.92

2.95

2.98

2.99

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

0.87

0.93

1.04

1.04

1.09

1.12


我市是科技强市,在全省科技研发投入中一直处于领先位次,在全国亦处于较前的位次。我市全社会R&D投入中,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到了全市的五成左右,教育和科研单位研发投入占到了三到四成,另外,我市还有服务业等其他非工业行业企事业单位约占一成的研发投入。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的主体。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的比例,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半壁江山的主体位置没有变,除“十二五”末期2015年受工业经济回落影响研发比重到50%以下略有波动外,总体形势尚好。

  1. 研发投入经费平稳发展,投入强度不断提高

作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以下简称研发活动,直接代表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近来来,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平稳发展。“十二五”期间的五年来,工业研发从2010年的75.09亿到2015年的136.83亿,年均有12.8%的增速。

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2.99%,五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研发投入经费的增幅明显强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工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0.87%上升到2015年的1.12%,五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年均递增5.2%。

  1. 研发产出及成果丰硕,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

专利是衡量地区创新成果及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其中发明专利更能代表创新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专利及发明专利数均快速增长,从2010年到2015年,专利申请数由4248件增长到10740件,年均增长20.4%;发明专利申请数由2010年的1642件增长到2015年的4681件,年均增长23.3%;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0年的2448件增长到2015年的10770件,年均增长34.5%。

工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也是研发成果的一种体现。五年来,拥有注册商标的数量和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持续增长,分别由2010年的2085件和454项增加到2015年的5125件和645项,年均增长了19.7%和7.3%。

  1. 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条件和基础,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我市近年来一直是摆在重要位置。全市规上工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由2010年的240家发展到2015年的1078家,年均增长35%,年均增加16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占比由6.13%增长到39.93%,年均增长45.5%,五年研发机构占比增长了33.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76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研发机构及占比情况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年均增幅

研发机构数

404

564

1122

1173

1205

1361

27.5%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

240

374

914

928

922

1078

35.0%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比(%)

6.1%

14.9%

35.3%

33.4%

33.6%

39.9%

45.5%





















  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重点政策加快落实

十二五”期间,企业各项减免税落实情况较好。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均逐年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由2010年的1.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1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由2010年的5.9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44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了39.7%和20.9%。

  1. 工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分析及特点

1、 工业研发投入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降幅弱于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强度仍在提升。 工业研发活动与工业生产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促进,互相带动。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近几年不断提升,对工业生产对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工业生产增速的提升能够促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成本投入到企业研发活动中。五年来,工业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研发经费支出不断加大,但也应看到由于近两年来工业生产滑坡,主营业务收入连年下降,导致我市2015年工业研发支出乏力,多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相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降幅,R&D的降幅不及主营业务收入,R&D投入强度仍然是上升的态势。













[键入文档的引述或关注点的摘要。您可将文本框放置在文档中的任何位置。可使用“文本框工具”选项卡更改重要引述文本框的格式。]















2. 工业研发人力资源有下降趋势,但降幅弱于从业人员。

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既要数量,更要质量。这其中保证研发人员的数量,是企业能否正常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五年来,研发人员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的萎缩,导致了研发人员也在2015年出现了首次减少。












3. 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有下降趋势,但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上升。

企业新产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研发产生,而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形成中体现出来。五年来,我市新产品销售收入趋势与主营业务收入大体相同,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还是呈上升态势。五年来,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13.4%上升到2015年的14.9%,上升了1.5个百分点。

4. 大中型企业研发比重较高,但后续增长乏力;小微型企业研发热情高涨。

我市大企业研发活动占有绝对优势,研发经费占比较高。但小微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不可忽视。五年来,我市小微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由2010年的10.6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31.21亿元,年均递增24%。比重由14.2%上升到22.8%,发展较快。远高于全市工业研发投入年均12.8%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研发投入占比减少,而小微型企业占比增加了8.6个百分点。














  1. 工业研发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大企业对全市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

一是大中型企业。 应该看到,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一直在全市工业中有着重要地位,研发的主力军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的位置从来没有动摇过。五年来,大中型企业虽有年均10.4%的R&D增幅,但也出现了2015年7.3%的首次下调,比全市工业的降幅多了3.4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R&D在全市的占比由2010年的85.9%减少到2015年的77.2%。









二是亿元以上企业。 我市近三年从2013年开始开展了R&D亿元以上企业季度监测,其监测情况对于了解掌握并预警预测其研发情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数据显示,R&D亿元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10家发展到2015年的22家,R&D亿元以上企业R&D经费占比已从2010年的49.8%减少到2015年的38.1%。

2. 工业企业在我市研发投入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几年来,我市工业企业研发主体地位虽有显现,但其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并没有呈现比重逐年上升态势,而是波浪轮回之势,这与发达国家R&D以企业为主体占到绝大多数还是有差距的。

从全省来看,我市工业企业的主体位置不很突出,与全省其他市研发一般都能占到九成以上对比明显。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但发展好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

3. 近年来工业经济效益的滑坡对工业研发有一定影响

工业生产和效益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市工业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来看,虽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了7.1%和10.9%,但在2015年收入和利润两项指标均向下回调了6.4%和4.8%,促使工业企业R&D研发动能不足,在2015年出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向下3.4%的回调,研发下降和效益滑坡出现了连带影响。

  1. 提升工业科技研发创新的思路建议

十三五”时期,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将创新放在了突出的首要位置。“十二五”期末,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五型经济”建设。两者均是将创新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而企业科技技术研发更是创新中的核心位置及主要环节。

1 、政府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购买业务和各种旨在激励科技进步的政策。要与企业科技行为挂钩,尤其是将研发投入作为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刺激经济对科技的相互促进需要,促使企业自主地提高研发投入,重视科技进步,避免短期行为以至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我市不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用科技体制创新制度提升企业和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其研发创新的热情。

2.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2015年,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喜人,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远超全市工业平均增长,工业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1.55%,高于全市工业0.43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虽然我市战新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总体层次仍然偏低,不少企业虽属于战新产业领域,但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技术层次偏低,发展前景不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技术升级亟待加快。部分企业研发能力不强,还处于对引进技术的主要模仿应用阶段,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就要真正体现出“新兴”两个字,使新兴产业成为研发创新与高水平提质增效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制造业。

3. 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利用我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势,与我市相关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并鼓励与各类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协作关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重大装备,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4. 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 五型经济”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政府制定政策以及企业更好地开展好工作指明了方向。紧扣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改变企业在人才使用上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发挥好人才的激励作用,更好地调动研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人才缺乏,研发实力低下,无法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就难以形成企业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研发人才,合理利用研发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学习新理论,研发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重奖科技研发功臣,弘扬社会正气。

5. 对大中型以及研发规模大的企业重点扶持 。我市工业经济大企业的龙头地位非常明显。R&D的统计情况亦是如此。而近年来出现了效益滑坡,研发下降的情况。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中型企业还是比小微型企业科研优势明显,如何发挥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优势,调动其研发热情,一是政府要引导,二是企业要有创新的理念,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研发投入合理用在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的发展理念上。

根据国务院在 2015年 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 2025》报告显示,我国将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及效益,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之一。 十三五”,南京将 不失时机地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南京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机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 研发 创新 主体地位, 突出需求导向,面向南京经济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企业研发链,着力推动技术研发、科技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实现南京的创新发展,大力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最终带动全市整个工业经济增长。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南京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

(拟稿人:姚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