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业环境较好,园区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南京调查
分析 第37期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2015 年 5 月 7 日
———————————
南京创业环境较好,园区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破除创新、创业壁垒,扶持“大有可为”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政策,并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除障碍。为了解南京市创业园区支持创业的情况,以及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近期南京调查队对5个科技软件类创业园区和11家创业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南京谋划较早,从政策到场地,为企业营造了较好的创业环境,各园区也在积极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但企业仍面临“招才难、贷款难”,园区也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
-
南京发力改善创业环境,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一贯重视对创新创业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南京更是早早开始谋划,花大力气“退二进三”,引进和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下大功夫从政策、场地、服务等多角度打造优质的创业平台,使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从政策和立法层面来看,南京重点将目光放在吸引人才来宁创业上。经济转型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为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南京不仅实施了“创业人才321计划”,还先后出台了《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九条”)、《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简称“创业七策”)等扶持政策。“321计划”主要针对南京领军型创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科技九条”鼓励推动全市科技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目的在于解放被束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人才资源;“创业七策”则着力于扶持青年大学生这一巨大的人才群体创业,不仅加大扶持力度,放宽扶持对象,而且重在事先扶持,从创业项目、资金、场地等方面着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各种难题。习总书记多次指出,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为了能让以往制定的各项好的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以及好的实践经验,持续长久地发挥效用,南京市积极探索立法改革,实施了国内首部促进科技人才创业和科技创业园区发展的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简称“条例”)。
良好的创业氛围的形成,不仅要有好政策也要有好的平台。南京近年来建设了不少不同规模、层次和运作方式的创业园区,满足不同创业者的需要。既有落户于雨花台区的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软件谷,也有占地仅60亩的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创意东八区),还有占地不足一万平方米的楼宇型园区;既有政府拨地并主导成立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的园区,如南京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也有不少以租赁为土地来源、以自然人投资或公司模式独立运作的园区。
-
园区全方位服务,助力创业者成功创业
本次调研的5个园区中,有2个是政府拨地并成立管委会进行管理的园区,规模相对较大,可容纳超过千家企业;建设资金来源较复杂,既有政府拨款,也有银行拨款,还有通过市场运作筹集的资金。另外3个则是通过租赁形式获得场地,以公司独立运作方式进行运营,规模相对较小,资金也以自筹为主;其中2个园区可容纳百十家企业,最小的1个楼宇型园区,仅拥有两层楼场地,只能容纳20余家企业。尽管规模不同,设立时间也各有早晚,但调研的所有园区基本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的2008年左右开始飞速发展。当然,这与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近年来打造科技创业中心的城市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一)按需提供创业场所
就调研情况看,规模较大的园区在持续开发中,企业入驻率难以确定;而规模较小的园区入驻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部分园区甚至已驻满。从场所看,园区为创业者提供的多为办公楼中的整间工作室,根据创业者的需要提供毛坯和半毛坯房,既可以保留大开间、公共区形式,也可以隔成小间办公室。此外,规模较大的园区,除了工作室以外,还可为创业者提供试验厂房。同时,各园区按所提供场地的装修情况收取不同水平的租金,多数集中在1.5-2.3元/天·平方米。不过,符合南京市相关政策的企业,最多可由政府补贴3年创业场所租金,而且由于园区内周边相似企业较多,创业环境氛围总体要好于普通写字楼,创业者也更倾向于选择园区进行创业。
(二)创业服务各具特色
为吸引创业者前来创业,各园区都会设置专门的招商、服务等部门,积极提供包括从创业指导、证照代办,到项目申请、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市场信息,再到积极联系金融和招聘等社会服务机构,帮助企业获得高质优价的投融资、审计、人才招聘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同时,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园区基本都建设起了与企业互联的网络平台,一来方便在网上发布各类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二来直面企业,也降低了信息失真的可能。当然,各园区服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各自会有不足,但调研发现,园区都在尽力发挥自己所长,努力服务好创业者。如本次调研的其中1个园区,发挥自身的人脉网络优势,每个月都会邀请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开讲座或办论坛,与园内企业交流,帮助企业开拓眼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该园区还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积极联系附近的云计算中心,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大容量机房和数据库。另1个园区则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外文期刊和资料;聘请创业导师,不时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论坛,将好的创业经验进行分享;还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设置奖金吸引和鼓励创业。还有1个园区,则将精力放在了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模式上,致力于打造“1+X”港湾式服务大厅,使其不仅成为企业与政府相关的各项申报和审批集中受理、联合办理的平台,还要成为一个为人才提供创业培训诊断、寻找合作机会、交流创业心得的物理空间。
(三)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在各园区的精心服务下,调研显示,初创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总体较好,在11家调研的初创企业中,有2家认为当前企业运营状况“很好”,前景光明,6家认为自身运营“较好”,仅3家认为自身运营情况“一般”,没有自认为运营“较差”或“很差”的企业。
-
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尽管各园区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瓶颈,主要表现在人才难招和资金难融两个方面。
(一)招才难:营销和管理人才难招
南京着力打造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网络、信息、科技和软件等产业的企业较多,本次调研的创业企业也基本都集中上述产业中。对于这类企业的创业者来说,技术性人才虽然不是“千军易得”,也常常是基本配备,但营销人才,尤其是懂技术、懂市场、又善于和人打交道的营销人才,往往是“一将难求”。受访企业中有能力、有实力的,会花时间自己培养,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极快,不具备实力的多数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商机擦肩而过。此外,管理人才也是不少初创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所急需的,大学生创业往往从技术和项目开端,这些技术型人才多数并不具备出色的企业管理能力,如果无法找到志同道合又适合管理的合伙人,企业往往难以长久支撑。以本次调研的其中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为例,企业项目非常好,甚至已经吸引到上千万元的风险投资,但日常管理却是很混乱,文员、会计等均由主创者兼职,既牵涉了主创者的创作精力,也难出较好的管理成效,甚至连力度较大的、关系企业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都不知道。
(二)融资难:贷款数量小,引资风险高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资金的支持力度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而信息技术软件类企业,常常有较长的资金周转期。本次调研中,11家企业的初始投资主要都来自自筹资金,只有1家企业向银行贷款,2家企业引入了风险投资。此外,在调研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时,好几家企业都表示目前资金紧张,尽管有企业的项目前景受到风投青睐,问题得以解决,但多数企业只能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引入新的合伙人,由于是初创企业,账面上并不好看,向银行贷款并不容易,贷到的也是以创业者个人的信用或财产进行抵押,且数量较小,常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多数企业也并不愿意通过引入新合伙人来筹资,不熟悉、不同见解的合伙人可能预示着从此无法掌控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初创企业来说风险太高。
另一方面,企业缺乏资金,也可能影响人员配备和企业发展。本次调研的1家航空技术企业表示,虽然目前企业发展很好,但目前由于资金的匹配度不够,团队人员还不完善,不少项目采取外协合作模式,虽然降低了风险,但拉长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效率。甚至因为发展速度不够迅速,财务数据不够好,导致可能的风险投资更加谨慎,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
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吸引创业企业入驻,各园区都在不断创新,努力提供自身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但园区本身的发展也难免会碰到各种限制,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有待继续完善,尤其交通便利度急待提升
在11家受访企业的创业者中,尽管有5名认为园区的配套设施“较完善”,但仍有过半数的创业者不太满意园区配套,其中5名认为“不太完善,过得去”,还有1名直接选择了“不完善”。
总体来看,对配套设施的不满意集中在交通、餐饮、银行服务和休闲健身等3个方面。目前不少园区都在完善餐饮和休闲娱乐设施,但交通短板仍不乐观。调研结果显示,近9成受访创业者反映,园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不仅离地铁有一段距离,而且公交车线路也极少,员工们常常在上下班高峰期“一车难等”,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园区,好几辆公交车过去都未必能挤得上。随着部分园区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极待改善。但由于不少园区位置较偏,周边住宅和商业区域较少,对公交车的需求往往只是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公司若加开线路则可能导致亏损,因此仅靠园区的力量,公交设施不足的情况难以改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的同时,通盘考虑交通规划,甚至可适当增加对公交公司的补贴,加开公交线路或环线小巴等,解决园区企业的交通困难,在完善园区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提升了园区的吸引力。
(二)束缚多、回应少,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调研中,有创业者已在其他区拥有企业,在调研园区(A区)是二次创业,而且两次创业的方向都是一样的,只是原本企业所在区(B区)所享受的优惠较少,想要通过新设立企业享受A区优惠,再逐渐将原企业的业务转移过来。这是由于原企业已在B区享受了一定优惠,而前提条件是原企业的工商注册和纳税都必须是B区,这导致直接迁移非常麻烦,才出现上述浪费资源的二次创业情形。事实上,这种二次创业对于南京经济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为此建议,进一步放开行政区域划分的束缚,给企业更多的自由,无论在哪个区都能自由迁移、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优惠;而各区创业园的发展,则可以往产业生态圈的方向上走,找出自身特色,整合不同行政区划的资源、产业人才、相似企业,以发展产业链或使产业配套更健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
此外,调研中有2家大学生创业者提出,创业补贴的申请条件复杂,条条框框约束多,而且可能由于申请人数多,未获批准也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即使自认为本企业符合补贴政策,却也无法知道申请不成功的原因,无法在下次申请时进行修正,因而无法获得补贴。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回应企业的申请要求,如确实无法对每个企业都给以回应,也可梳理出一些共性问题供企业参考改正。
(三)部分园区工作仍不够细致,制度执行不彻底
尽管每个园区都以各种方式、向企业宣传政府促进创业的各项政策,绝大多数园区也有专门的部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证照代办等各项服务,但确实存在部分创业者只顾埋头苦干、不知优惠政策的企业,如前文提到的身兼文员、会计的大学生创业者,还有创业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园区可提供哪些服务,从入园创业时起,一切都是自己摸索,极大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各园区不仅搭好微信、QQ等社交网络宣传平台,还要切实掌握好每一个入园企业的特点和不足,送服务、送宣传上门,甚至定期组织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掌握最新政策动态,更加熟练地与各政府部门工作进行对接。
此外,一般来说,创业园区都设有完善的制度,包括创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正常情况下,各创业园区内已成功孵化的创业企业应当及时退出,为后来创业者腾出空间和资源,但本次调研发现,作为由企业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实体园区,部分创业园是存在逐利动力的,而成功孵化的企业常常能为园区带来相对更好的收益,因此除非企业因场地狭小等原因主动退出,这类园区往往不会主动要求这类企业退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园区创业孵化作用的持续发挥。
(拟稿人:于荣荣)
主送: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