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大学生蹲点南京农村 为乡村发展写万字报告

25.05.2015  13:10

  今年春节期间,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在网上爆红,让许多人读了感同身受。今年年初,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5名学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调研了南京周边的5个乡村,近日写出了约15000字的调研报告,试图为乡村发展“出点子”。

  参与调研的南师大大二学生吴金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课题小组先是对2013年南京市美丽乡村名单内的18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随后,他们选取了5个不同复兴模式的典型村,进行了二次深入调研,包括溧水区洪蓝镇傅家边、高淳区古柏镇武家嘴、高淳区桠溪镇蓝溪村大山村、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世凹村、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

  “从今年1月开始,我们利用寒假、周末等时间跑这5个农村,蹲点采访,跟村民、村官聊天,做问卷调查等等,得到许多鲜活的资料。”南师大地科院李红波博士如是说。两个多月的调研结束后,他们写出一份15000字左右的题为《建设美丽乡村,讲好中国故事——美丽乡村的特色化复兴之路探寻》的报告。

  “我们选的都是有特色的乡村,希望能从这些乡村的发展中‘取经’。”参与调研的游炜伦告诉记者,虽然每一个村庄的发展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但其中的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乡村的发展一定要有个性,一村一品,不能盲目跟风。像武家嘴就没有盲目跟风发展农家乐,而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自身优势——渔船搞传统运输,赚取得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抢抓机遇也很重要。比如,傅家边抓住了国家一号文件连续重视农业的机遇;大山村抓住了国际慢城开发的机遇;而郄坊村和世凹村抓住了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特色乡村建设的机遇。这些或大或小的机遇,都对村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份报告提到,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起着重要的“领头羊”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不过,在此次调研的5个村子里,呈现的却是相反的现象。“走进村子,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年轻人很多。”张心澜谈道,这是个新现象。比如世凹村,已有不少大学生放弃城市工作选择回家创业。1992年出生的林茹燕毕业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回到了世凹村,帮着母亲开起了农家乐。(鹿伟 赵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