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养老助餐点覆盖主城1/3社区

16.02.2016  12:08

  “有人烧饭给自己吃,真有福气

  新华报业网讯 2月13日,大年初六,南京青荷北园社区,84岁的郑美玲出门走了一两百米,赶到助餐点吃了顿水饺。这个春节,她在这个“家门口的食堂”吃了好几顿午饭。在南京,像这样的养老助餐点已有近200个,覆盖主城1/3的社区,让两万老人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去年,这些助餐点服务老人逾210万人次。

  人老了,离不开那口热饭菜。全省现有4400个养老助餐点,覆盖10%的城乡社区,今年将再建2000个,让更多的老人不再为吃饭发愁。

  养老助餐点,

  让老人不再为吃饭发愁

  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上曹村,2月3日11点刚过,77岁的毕金兰领到自己的午饭,便坐在小板凳上,有滋有味吃起来。她习惯面向门口坐着吃午饭,就愿意让人看见,这是她一天最精神的时候。包括她在内,村里12位独居老人的午饭,天天有人送进村。

  “有鸡块、蒜苗肉丝、菠菜、绿豆芽,还有西红柿蛋汤,留着晚上下面疙瘩吃。”毕金兰边吃边跟记者聊天。11点不到,12份饭送到71岁的毕金龙家,哪个老人没来取饭,他就送上门。

  毕金兰家里,搁着燃气灶、电饭煲。她说,过去,煮一次饭,吃两天;做一次面疙瘩,吃两顿;菜就是咸萝卜、腌蒜头。菜场在北边,抄小路,要走40分钟。平常,她就在自留地里摘些蔬菜,万不得已,才去买荤菜。4年前,她去买菜,路上把手腕摔断了,绑了两个月石膏。毕金龙说,一代一代的老人都是这么过的,村里的独居老人都为吃饭发愁。

  就在一年半前,爱德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众筹发起“爸妈食堂”公益项目,筹款200多万元,委托快餐企业配餐、送餐,南京1000多名老人因此吃上公益午餐,毕金兰便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现在比年轻时吃得好,一顿四个菜,还有一盒酸奶,才3块钱。

  郑美玲原是南京建邺区五星村菜农,征地安置住进高楼。老人说,老伴去世后,到饭点就想掉泪。去年秋天,小区门口开了家迅捷养老中心,为老人供应饭菜。她每天去吃,每顿7元。“去年冬天,大腿被热水袋烫伤了,我躺在床上两个月,养老中心顿顿送饭上门。子女再孝顺,也不能这样照顾你。”老人感慨,“到这个岁数,还有人烧饭给自己吃,有荤有素有汤,那是多大的福气啊。

  能走到助餐点吃饭、取饭的,远不是最困难的。南京中央门有一对母女,女儿62岁,母亲86岁,每天助餐点送饭上门。在城市的每一幢高楼里,都会有这样的老人,别人家菜香腾起时,就是他们黯然神伤时。

  不管从前干什么,

  现在都是好“饭友

  有的老人不缺钱,可钱再多也不能“”出可口的饭菜。南京尧化新村住了很多退休工人。2月3日,84岁的孙大爷拎着刚领到的盒饭,抓住楼梯,颤微微地把记者领到他在三楼的家。小客厅里食物遍地,桃酥、葛根粉、芝麻粉、麦片,还有几箱酸奶——那是女儿网上买的,直接快递送到家。“女儿每天一个电话问这问那。我不缺吃的,就缺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孙大爷说,幸亏社区还有老人午餐,让女儿安心不少。

  2月4日上午10点半不到,就有不少老人赶到南京漓江路28号云水百都助餐点,等着开饭。他们来自周边的成熟社区,其中,有曾经的厅长、中将、教授、工人、低保户,大家坐在一起,就是亲切的“饭友”。78岁的黄井泉声音洪亮,老远就跟“饭友”打招呼。“别管以前叫什么,现在统一叫‘老头老太’。

  吃完饭,老人们不愿离去。“食堂”进门转角处摆着一套沙发,能挤得下四五个人。没位置的,就站着。国家大事、市井逸闻,大家什么都聊。刚退休没几年的徐中宝,两个女儿都事业有成。“周边的老人条件不错,可越是条件好的老人,子女越不容易在身边,很多还定居国外。退休前,我搞机械工程,去过不少有名的饭馆。老了,我就觉得家常饭菜最可口。

  76岁的王砚荣算过,从买菜到烧好菜,得花两小时,最后就吃几口,不如省下时间,干些别的事。从科研院所退休的刘显庭,早就厌倦一个人买菜、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对着两个盘子,胃是塞满了,心里空空的。”他喜欢助餐点,大伙边吃边聊,嘘寒问暖。以前闷在家里,经常几天没张嘴说话。

  买服务的人多了,

  老人餐才能更“可口

  云水百都助餐点的经营方为携才居家养老中心,每天有150名老人前来吃饭,助餐点还为其他助餐点送800份饭。像这样的中心厨房,携才已在南京建了11个,去年服务老人就餐超过100万人次。今年携才想扩大规模,但很难找到场地。

  南京现有养老助餐点绝大多数是街道社区提供办公用房,由企业自主经营。市财政对75岁以上就餐老人每餐补贴1元,对低保、失能等五类困难老人每餐补贴2元,补贴直接给助餐企业;助餐点一年供餐3000人次以上,可享受3万至10万元的机构补贴。供餐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顾玉娥介绍,撬动社会资源为老人助餐,市财政去年投入七八百万元。

  南京刚性要求各街道拿出四成办公用房用于养老,今年八成街道要建中心厨房,请企业及社会组织运作,计划提供300万人次的老人餐。但眼下做老人餐还难盈利,很多企业不愿进入。苏佳乐餐饮店负责200份公益午餐,每份10元,由爱德基金会用筹措的善款支付。苏佳乐餐饮副总经理施蓓说,做老人餐,没法赚钱,纯粹做公益。

  “携才”一天提供近5000份老人餐,规模上去了,成本下降一成多,但也只能保本经营。青荷北园迅捷养老服务中心每天提供500多份老年餐,每份饭7元,送上门加2元,场地由沙洲街道免费提供,但仍亏损。中心负责人郭小迅测算,要提供1200份老年餐,才能略有盈余。青荷北园社区有近2000名老人,多是征地进城农民,不少人舍不得花钱订餐。

  南京鼓楼区养老助餐人次占全市2/3,全区有9家企业经营78个养老助餐点,其中76个由社区、街道免费提供用房。鼓楼区老龄办副主任郝苏明认为,助餐用房能否落实,对吸引助餐企业很重要。鼓楼区还对75岁以上独居困难老人每顿饭再补1元,对处于盈亏边缘的助餐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而顾玉娥坦言,对于经济困难的老人,政府是要兜底,向企业购买助餐服务,但更多是要引导企业培育市场,更新社会养老观念,让更多居家养老的老人习惯购买助餐服务,老人餐才能越做越可口。本报记者颜芳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