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世名著评选:让大众知晓传世作品家底

11.05.2015  19:18

  本月5日,南京出版社的一间会议室里,南京的文史专家们展开热烈探讨。南京将为参选“南京传世名著”的50部作品立碑,这些碑究竟应该立在何处?这一话题不仅引来了专家的热议,也使普通市民兴趣盎然。

  本报记者 顾红梅 齐文洁 本报通讯员 王卓言

  为书立碑,这是4月23日启动的“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系列活动之一。这项将持续到年底的大规模评选,正在推动南京的传统经典进入大众阅读视野,吸引普通市民去触摸南京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6000年城市文明史,近万部典籍流传至今

  评选让大众首次知晓南京传世作品“家底

  南京有6000年的文明史,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典籍著作究竟有多少?

  近1万部!

  4月下旬启动的“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给南京市民普及了这样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

  评选活动组委会成员、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说,此前南京出版过《金陵全书》,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近万部传世作品进行了整理和出版。这些作品从诗歌、小说到史书、方志,内容无所不包。可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单纯的学术研究和出版,显然还难以让大家接近并了解这些典籍。

  怎样向大众推广这些典籍?“去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出版社等相关部门成立了活动组委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此反复商讨,出谋划策。近万部作品浩如烟海,同时向大众推广显然不现实,也难有好的效果。最后,我们确定了评选南京传世名著这样的形式。希望借助评选和形式多样的推广,让普通市民来接触了解南京的传统文化,推动大家阅读经典。”卢海鸣说。

  这样的策划思路,在全国尚属首创,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对典籍的遴选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委会邀请胡阿祥、贺云翱、程章灿、薛冰、叶兆言、杨新华、王志高等历史、遗产、文物、文献、文学等各方专家,召开了多场研讨会。反复讨论筛选之后,最终确定了古代和近现代50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备选书目。最终,通过大众点赞投票和专家评选,确定24部“南京传世名著”,向大众重点推广介绍。

  初选的50部作品,无一例外都带有“南京基因”。

  其中33部,是“南京贡献给世界的作品”,如《海国图志》《永乐大典》《本草纲目》《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的作品,有的带有鲜明的南京印记,有的看似与南京并无交集,但经过考证,有确凿证据证明它们或创作背景与南京有关,或是在南京创作,或是在南京首次编著或出版(刻印)。

  另外的17部作品,则是“将南京展现给世界”的,如《建康实录》《首都计划》《科学的南京》等。

  梁白泉两度撰文,余光中欣然命笔

  海内外大家共襄盛举,为备选名著撰写推荐词

  怎样让普通市民了解这些参选作品?

  今年春节前后,组委会向海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史专家、学者和作家发出邀请,请他们为参选作品撰写推荐词。

  没想到,这个“写几百字小文”的任务,得到了诸多大家的积极响应。

  给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文博专家梁白泉先生的邀请函2月3日才发出,6日老先生为《千字文》撰写的200字推荐词就发来了;此后他又应组委会要求,写来了一个500字的版本。蒋赞初、毛佩琦、张海鹏……这些中国文史界的大家都欣然参与。

  “与其说是作者的伟大、精细、深沉、华美、天才……不如说是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原生的生活,近乎全息的生活。”这是作家王蒙热情推荐《红楼梦》。

  作家梁晓声推荐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它是近代讽刺小说经典,值得重新被关注。

  在当红人气作家张嘉佳眼中,孔尚任在南京写就的《桃花扇》“就是隔着万户窗棂,恍如眼前的一场盛宴”。这段极具个人风格的推介文字,和《桃花扇》一样唯美。

  推荐传世名著,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再发现过程。推荐语区区几百字,其实并不好写。

  作家叶兆言接受了推荐《后汉书》的任务后,感叹“写得很吃力”,不过,最后他交“作业”时还是颇得意,“自认为写得还是不错的。

  2月10日接到邀请电话之时,明史专家毛佩琦一口答应,而3月12日交稿时,他也同样感叹:“500多字,改了不知多少遍,不好写!

  参与推荐的,还有不少来自海外的大家。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帮助组委会联系了日本相爱大学教授、六朝史专家中村圭尔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约来了他们为《景定建康志》和《警世通言》所作的推荐词。

  经南京著名诗人冯亦同牵线,组委会向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发出了邀请。原本大家担心余老不肯参与这样的“命题作文”,没想到他爽快表示:“南京的活动,我是一定参加的。”一个月后,88岁的余光中先生亲笔手书《钟嵘诗品》的扫描件就发过来了,一笔一画,非常认真。

  专家讲课,大众点赞,为书立碑

  名著走近百姓走进街巷,书与人、书与城紧密融合

  4月23日,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南京正式启动了“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系列活动。50部参选作品,通过手机端、网络、报纸、电视、书籍等渠道向公众推介,邀请公众投票,选出其中的24部。投票启动以来,通过龙虎网、凤凰江苏网、南京出版社官网以及“南京发布”等微信公众号投来的选票正不断汇集。

  与此同时,面向普通市民的一系列名著推广活动陆续展开。

  4月22日,在位于大行宫的江宁织造博物馆,首场“书香南京大讲堂”开讲,潘知常、毕飞宇、郦波3位文化名人走上讲堂,向普通市民讲解他们心目中的“南京传世名著”。在组委会的安排中,一批重量级嘉宾将应邀走上这一讲堂,向市民讲解南京的传世名著。

  “为书立碑”,是另一项推进名著与城市融合的创举。对精选出来的50本备选书目,专家们眼下正在进行逐个论证,要在这些传世名著的创作地、出版(首刻)地,或者传世名著的作者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或者是书籍内容提及地,竖立标识碑,让市民和游客直观地了解它们与南京大街小巷之间的种种关联。据了解,《海国图志》标志碑拟立在清凉山魏源故居小卷阿;《白下琐言》标志碑可能会设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内。

  随着活动的展开,精心编撰的《南京传世名著推荐手册》已在书店等各种渠道亮相,《南京传世名著》大众读本也在紧张筹备之中,即将结集出版。

  系列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底。目前,组委会正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名著伴我成长”征文,希望借此加深中小学生对南京传世名著的认知。

  相关的电视专题也在制作当中。这一专题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向普通读者讲述名著背后不为人知的史实与轶事。

  围绕传世名著的系列文创产品也在开发中。手绘地图、明信片、邮票集、台历等产品将进入书店、网店和旅游景点销售,进一步扩大南京传世名著的认知和美誉度。

  评选活动组委会相关人士说,评选是形式,宣传是手段,推广才是最终目的。评选南京传世名著,实际上是一次面向大众,对南京传统经典的大规模、立体化的推介。

  日前,作家王蒙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经典”的话题。他说,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有利于挖掘开拓我们的精神资源,丰富我们的价值内涵。有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参考、为依托,我们对价值观建设的认识才会达到一个新的深度、高度和厚度。

  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典籍的研究和传播,是南京文化建设的课题之一。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五个再上新台阶”的明确要求。南京是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发源地、传播地和保存地,如何挖掘并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当下南京“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大课题。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共识,“评选南京传世名著”的动议,才会在南京的市领导、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在实施中得到如此热烈的支持。

  作家毕飞宇说:“南京传世名著评选这件事让我特别喜欢,这是一个城市对历史的态度,对历史的责任,对文化的态度。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么做让我感觉很温暖。

  文博专家梁白泉先生的评价更是热情洋溢:“你们所做的,是旷古无双的事业!

  据悉,眼下江苏省有关方面已在酝酿“江苏百部传世名著”的评选。这将推动更多的传世名著进入大众阅读空间。

  为什么南京产生了如此之多的伟大著作?

  虽然是出身文坛世家的老南京,著名作家叶兆言还是在这次被邀请参与推荐“南京传世名著”活动时,才“第一次确切知道”:南京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著作粗略统计有近万部之多。

  为什么南京能够产生如此之多的伟大著作?叶兆言说:“南京有6000多年文明史,在这么大的时间单元里,完全有可能生产数量巨大的文化产品。

  的确,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四大古都之中,北京在元代以前亮点寥寥;西安和洛阳,在盛唐之后就几无辉煌;唯有南京,在激荡变幻的岁月长河中历尽沧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到多部名著,都与南京有关,包括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冯梦龙的“三言”、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不仅是南京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能够有如此之多的文化产品,在叶兆言看来,是因为历史给了南京这样的机遇。江浙文化在南宋以后逐步变得强大,首要因素是经济发达。经济繁荣促成了文化的繁荣。明清两代,江浙的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垄断性优势。

  “而在那些战乱年代,历史恰好走到南京停留下来,安定下来,这给了人们写书的机会。”叶兆言以《后汉书》为例介绍,其实这方面的内容当年有很多人写过,但幸运流传下来的只有范晔这一种。在他之前,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早有续修汉史的志向,可惜才高命舛,因言获罪,屈死狱中。“如果他能写成《后汉书》,可能会比范晔这一本更出色。但历史给了范晔机遇,给了南京机遇。”叶兆言说。

  一句话说南京名著

  《抱朴子》 (东晋 葛洪)

  一部讲述修仙的书,却因为记录魏晋炼丹术,无意中成了中国为世界科技史贡献的一颗璀璨明珠。

  《世说新语》 (南朝 刘义庆)

  1500多年前南京的一位王爷创作的“微博体”笔记小说。

  《千字文》 (南朝 周兴嗣)

  1500年前,南京一个才子用了一晚的时间,撰写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教科书。

  《永乐大典》 (明 解缙)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这部“东方药物巨典”,因在南京首版才得以面世。

  《随园食单》 (清 袁枚)

  美食家与吃货的必读之书,记载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

  《海国图志》 (清 魏源)

  一部唤醒沉睡国人的奇书,也启迪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建康实录》 (唐 许嵩)

  最适合文人生存的六朝时代的史实和轶事。

  《首都计划》 (民国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开创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先河。

  《科学的南京》 (民国 中国科学社)

  80多年前一群青年科学家介绍南京的论著,其中竺可桢、赵元任等很多人后来成为学科大家、创始人或奠基者,大名如雷贯耳。

  《丹凤街》 (民国 张恨水)

  一部纯正南京味的白话长篇小说,民国时南京的“清明上河图”,南京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