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今年起将调查300户大屠杀受害家庭

28.01.2016  09:35

  “年逾花甲,退是常规。我见冬日湖景,已无春天花艳桃红,夏季荷青柳绿,秋期硕果金黄,而满眼素色淡雅,何尝不是生命一抹颜色?潇洒写意在天地之间,皆有价值。”这是朱成山近日在微信上的一段文字。

  2015年10月26日,朱成山卸下了当了23年零5个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职务。此次被评为南京文化名人的他说:“工作可以退休,但是事业不会结束,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是由多元文化元素组成的,需要有人为其发掘、传承、发展贡献智慧。作为南京的文化人之一,过去我做了一点,将来要继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纪念馆工作8554天,有3件事最有意义

  从1992年5月26日,至2015年10月26日,一共8554天!朱成山脱口而出自己当馆长的天数。他清晰记得自己被调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日期,那时,有人挖苦他成了“守灵人”,朱成山却不以为然,这个馆长一当就是23年。

  说起当馆长的8554天,朱成山认为有3件事情最有意义。第一,在连续20年的地方层面悼念活动后,实现了国家公祭;第二,用了8年时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第三,纪念馆馆藏品从不到100件发展到17万多件,另有遇难者、幸存者等史料档案1.6万多份,年接待量由不到10万人次发展到近千万人次。这3件事都把“南京大屠杀”历史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和世界记忆的高度。

  这23年中,有两个人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美国的张纯如,二是日本的东史郎。去年12月31日,海外首座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常设性史料馆在美国洛杉矶伟博文化中心开馆,开幕展览名为“永远铭记——在南京浩劫期间的22位美国证人”。朱成山说,这种适应美国人解读历史的方法,是从张纯如那里得到的启发。

  朱成山还提到了他对东史郎从抵触、反感到成为忘年交的过程,正是因为感受到对方从战争中的魔鬼变成勇于反省历史的勇士。

   今年起调查300户受害家庭,筹拍纪录片《国家犯罪

  “我曾说过,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和概念,而是一个一个区域的掠杀,一个一个家庭的破碎。历史是真实的,那就需要拿出真实的东西出来。因此,我首先准备调查300户家庭,从微观角度来呈现那段历史。”朱成山说,从今年开始,他要用3—5年时间走进300户受害家庭,此外还筹备拍摄一部“慰安妇”主题的电视纪录片《国家犯罪》。

  为何叫《国家犯罪》?“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军队从制度上将‘慰安妇’合法化,而战时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朱成山说,根据他的研究,日本部队到南京后,军部正式推行制度化的慰安所,最先建的两处,一个在傅厚岗,一个在铁管巷,此后又在南京建了40多所慰安所。朱成山说,由于时间比较久远,证人越来越少,他们将赶往全国各地乃至韩国,将这些历史资料抢救下来。

   悲剧文化不应被轻视,会促进文化自省和自觉

  城南有雨花台、城东有中山陵和明孝陵、城西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人说,南京是座“悲情的城市”,而朱成山认为,我们不应该轻视悲剧文化,这或许会促进我们的文化自省和自觉。尽管世事流转,沧海桑田,但有些悲惨的历史也许几百年之后仍有强烈的纪念意义,对于提升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一本教科书。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而南京的悲剧文化史,对于提升南京市民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国际和平的视野,都会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

  去年年底,历时2年多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竣工开馆,这个馆的主题是“胜利”,这也是朱成山于2013年春在南京市人代会一份提案中的呼吁,也是他作为展陈指挥长率领团队用两年多时间的辛勤付出。朱成山认为,历史文化是多元化的,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厚重,既有悲剧文化的遗存,也有胜利文化的内涵。胜利的文化也需要发掘、传播和弘扬,因为胜利的文化可以激励我们奋力前行。

  “退而不休”的朱成山,如今变得越来越忙,一个个课题等着他调研,国内外一份份邀请等着他答复,一天只睡5个多小时,时间不够用。对他而言,这20多年钟情的事业曾经使他忙碌不停,不会随着离任而结束。(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