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三年 吸引400万人次参观

22.01.2020  14:51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发明”,在于其“公平公正”、“唯才是举”、“奋斗进取”的精神要义超越了国界,影响了世界历史。在中国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旧址上打造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3年来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也正因为对“科举文化”的全方位阐释,科博馆越来越成为代表南京、代表秦淮,向世界讲好“科举文化中的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这座年轻的博物馆集聚了人气,更收获荣誉

        中国科举文化展示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科举制度研究中心,这是2017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时定下的建设目标。

        在最近举行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三周年庆活动上,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晒出自己的“三年成绩单”:累积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成为南京本地售票文博场馆中独一无二的“人气冠军”。这座地处国家5A级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的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新与活力策划、组办的一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将中国科举文明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看在眼中、拿在手里、记在心上,让静态的文物展陈“活起来”:社教活动1799场,临展36场、巡展8场,研讨会12场、状元大讲堂30场,节庆活动98场、特色活动607场、旅游推介26场。三年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共计举办了2616场活动。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集聚了人气,也收获了荣誉。据介绍,博物馆已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最受欢迎博物馆”TOP10、“江苏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十大新锐文化地标”等国家级荣誉与称号。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告诉记者,科博馆已成为秦淮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秦淮儒学科举故事,弘扬秦淮状元精神的重要平台和海内外游客探知“天下文枢”文化渊源的必游之地。

        诞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世界提供“选才良方

        日前,十多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单位的中外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究全球视野下中国科举历史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朝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多年,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而鲜为人知的是,随着中国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还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国士子前来应试,也影响了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纷纷效仿科举。

        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从中国科举考试的“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入”的合理性中得到启发,仿效科举制,建立了本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与会专家指出,国外学者对科举的态度大都以赞扬、肯定为主,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 Martin,1827-1916),直接向美国政府机构推荐科举考试,并希望美国能够效行。当代著名中国学家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1946-)“为科举文化正名”倾注了半生心血,是目前西方从事科举文化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学者。他号召当代学者应该重新思考和正视明清科举文化。

        以“科举文化”为“通用语言”,打造向世界展示南京的平台

        2019年7月,“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揭牌。何勇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语言学博士、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纽约大学兼职教授,是两次“联合国21世纪奖”的获得者,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秦淮人。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何勇借全球外交平台,发起联合国赴华汉语培训项目、主持每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之夜”活动、创办华美人文学会等,连续16年牵手近千名联合国官员到南京大学培训,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的推动下,“科举文化”成为秦淮、成为南京与世界各地友人交流的一项“热门话题”。

        例如,2019年5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走进南大校园,给各国留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同学们学习了解中国科举历史文化,汉服老师现场给留学生编发,佩戴发簪,留学生们身穿汉服,展示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礼仪规范。大家还体验了油纸伞制作、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

        又如在“南京读书节”上,数十位外国友人和市民、游客,一起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感受《儒林外史》里江南贡院中的激昂文字、《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的绰约风姿、《桃花扇》里的悲欢离合、陆羽《茶经》里的试茶品泉、袁枚《随园食单》里的精致小吃、杜牧笔下“夜泊秦淮”时的河畔酒家、朱自清回忆中“桨声灯影里的夜秦淮”……

        专家寄语

        “何勇国际交流工作室”负责人 何勇: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应该是世界各地来宾、游客在南京的“必去点”之一。我之前介绍了很多国外团体到南京访问,参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大家反映比较一致,既感到收获满满,也感到惊喜。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馆3年来,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我期待博物馆下一步如何“走出去”。科举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绝大多数国外汉学家研究中绕不开的内容,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把“科举文化”作为国际上南京城市推广、宣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肯定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反响。

        南大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 程爱民:

        为何中国的“科举”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认同?正因为其核心精神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过去我们将“科举”等同于“八股文”的观点是片面的,而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人才都是重要因素。而中国科举制度就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选才方案。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刘海峰:

        江南贡院是古往今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用考场,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虽然只有短短三周年,但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成绩瞩目!尤其是在社会效益方面,成绩令人惊喜。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 冯家红:

        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文明发展的自我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文明阶梯的独特路径。今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将继续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举文物精品,从个人理想、家风家训到地域文化、国家制度等多个角度,从文物展品、影视作品到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介绍科举制度,展示科举文化,塑造展览品牌,努力使之在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讲好“秦淮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张可 周欣)

来源:  扬子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