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南京三万余人雨中祭英灵 感受红色文化

06.04.2015  10:47

   在雨花台梅园新村等纪念场馆感受红色文化

  南报网讯 (记者 李子俊 朱凯 马道军) 青山埋忠骨、追思祭英灵。昨天是清明节,3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冒雨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功德园、梅园新村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地,追忆革命先辈和英烈的丰功伟绩,让自己的心灵感受一场“红色洗礼”。

  丁香花下,身着白衣的女子念着爱人的名字,带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从容走上刑场……昨天,以雨花台革命烈士丁香为原型创作的越剧《丁香》,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演出,台下座无虚席,甚至连走廊和过道内都站满了观众。当天,雨花台烈士陵园接待了3万名参观者。

  据介绍,丁香是苏州人,从小被教会修女抚养大,1925年在东吴大学求学时认识了乐于泓(阿乐),两人一同投身革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阿乐与丁香在上海结婚。当年9月,丁香去北平参加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后被枪杀在雨花台,当时她年仅22岁,并怀有3个月的身孕。

  当演到丁香痛别爱人,毅然走上刑场的那一幕时,台下不少人都红了眼眶。“妈妈,这个阿姨这么好,为什么要被杀掉?”“她是为了国家,才牺牲的。”3岁的孙家豪和4岁的表姐汪诺一,坐在前排看得聚精会神。“孩子还小,很多情节并不是太懂。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带他们来感受一下这种‘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孙家豪的妈妈王女士说。

  下午3点半,虽然雨越来越大,但雨花台北门依然车流不息。3辆旅游大巴载着90多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冒雨赶来凭吊烈士。“雨花台烈士陵园是红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过来重温革命传统、砥砺理想信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领队毛女士说。

  昨天,还有1000多人自发来到雨花功德园内的“皖南事变三烈士”墓前缅怀先烈。

  “我们是来祭扫父亲的,同时也要拜祭‘皖南事变三烈士’项英、袁国平和周子昆。”专程从济南赶来的颜凯欢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父亲颜伏与新四军以及“三烈士”的不解之缘。

  颜伏,原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少将。他在1995年去世,子女在2001年将其骨灰从山东济南迁入雨花功德园落葬。

  颜凯欢说,父亲出生在四川,“九·一八”事变后,他放弃了富有和舒适的生活,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一开始父亲从事地下工作,后入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毕业后,被项英留在新四军军部任作战参谋。1940年12月,父亲患上伤寒和严重的肺结核,在去盐城治病途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解放后只要条件允许,父亲都会来这里祭扫。父亲去世后,我们也是遵照老人家的遗愿,让他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在一起。”颜凯欢告诉记者。

  昨天上午,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来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很多观众打着伞自发来到纪念馆小广场的周恩来铜像前鞠躬、献花,寄托对伟人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安徽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程林和同学一起,打着伞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一起在周恩来铜像前献上鲜花。“今天是清明节,来这里献一束花,表达我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

  在长江之滨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内,也有不少市民自发前来献花祭扫,纪念馆广场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成了人们缅怀先烈的聚集地。家住纪念馆附近的黄小姐和弟弟一起来到雕塑前,为渡江战役“五前委”献上了鲜花。她对记者说:“来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英烈,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和平安定有多么来之不易。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