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市民水塘中拍下“桃花水母”

23.05.2015  10:47

  民间称它为“水中大熊猫”,海底世界专家称其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范晓林

  水塘中拍到的“桃花水母”。赵先生供图

  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前天,南京市民赵先生在雨花台区板桥红太阳城附近的水塘中发现有游动的水母,经过百度图片比对,觉得很像是桃花水母,赵先生认为很稀奇,因为他听别人说“桃花水母”算得上是一种“水中大熊猫”。记者咨询南京海底世界的水族馆朱馆长得知,依照桃花水母的生活习性判断,有可能在水塘中出现,只要水温等生长条件许可,但“桃花水母”的寿命只有两三个月。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范晓林

  夜间看人钓鱼,竟拍到“桃花水母

  赵先生的工作单位是在雨花台经济开发区,家也住附近,前晚,他下了班后闲来无事就在板桥红太阳附近的水塘边散步转悠,看见有不少市民在夜间钓鱼,他也凑过去看热闹,不想用手电筒对着水塘照射寻找有没有鱼时,忽然发现有几个游动的水中生物,仔细一看竟然是水母,他一手用手机,一手用手电筒,将发现的水中景象拍摄了下来,并拍摄了一段小视频,回家后上网百度搜索发现,竟然很像桃花水母,民间也称之为“水中大熊猫”。这一发现让赵先生激动不已。

  那么桃花水母是怎么一回事呢?扬子晚报记者请教了南京海底世界的水族馆朱馆长,朱馆长说,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其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漂荡,是一种比较低等、古老的腔肠动物。

  “桃花水母”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朱馆长介绍,为彻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数量,我国一些水生物研究专家跑遍全国多处省市,但几乎每到一地,他们都能在不同水体中发现桃花水母的踪迹,除了江河湖泊,特别在一些城郊接合部的封闭水塘里都出现过。

  参与人工饲养水母多年的朱馆长认为,桃花水母其实并不算珍稀物种。首先,由于桃花水母的生活史分为水螅和水母两个阶段,前者往往难以被人发现,主要是水温和周边的浮游生物饵料无法满足其生长条件,后者是饵料和水温达到一定水平后,它就转化为水母体,因此在很多水塘里,即便不能明显看到水母,不代表就没有这一物种栖息。朱馆长说,桃花水母和钟水母是同门同纲不同种属的水螅体,由于个体太弱小,桃花水母寿命一般只有两三个月,即便是南京海底世界水族馆在恒温和固定饵料的环境下进行人工饲养,也很难延长其寿命。如果水塘里的富氧化程度超标,浮游生物数量突然增多,会导致桃花水母变多,但仍然难逃“大限”。

  为什么称它“水中大熊猫”?

  专家认为,如果市民看见桃花水母想带回家放进水族箱里饲养的话,基本不可行,因为,水族缸里有氧气泵和净水泵,这些泵的吸力足可以吸走悠哉浮游的桃花水母。再者家里也没有一定的浮游生物作为它合适的饵料。

  为什么会有“水中大熊猫”这一说法呢?朱馆长说,这主要有一定的人文因素。早在明朝万历37年,《归州志》中就有关于秭归地区“桃花鱼”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有关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

  从数百年前起,在秭归老县城附近的鸭子潭、天音潭和牛卧潭中,每年都会有桃花水母呈季节性出现。12年前,由于三峡大坝蓄水,秭归老县城将被淹没,桃花水母栖息的三个水潭也将不复存在。不少当地人认为,桃花水母非常珍贵,且只存在于本地,于是就出现了保护这一物种的呼声。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