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大学自主研制的“立方星”中秋节前成功发射

27.09.2015  09:37

  中新网南京9月25日电(盛捷 通讯员 杨萍)9月25日上午,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作为上科大二号的B星,这颗立方星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这颗立方星是由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自主设计、研发和管控的第一颗微纳卫星,该立方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南京理工大学掌握了微纳卫星设计的关键技术,也标志着该校航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一次新尝试。

  立方星是国际上广泛用于大学开展航天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微纳卫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组网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

  “南理工一号”是一颗双单元立方星,重仅2.2千克,外形是10cm*10cm*22.7cm的长方体,该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南理工一号”的研制,为结合南理工优势学科,开展新型载荷验证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短周期的立方星在轨试验平台。该星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承担“南理工一号”研制任务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立方星研制团队,该团队由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位小卫星研究领域的资深教师和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学生们各自承担一项研制任务,参与立方星整个研制过程,团队大胆创新、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南理工一号”立方星的研制,实现了南理工在微纳卫星研制领域零的突破。“南理工一号”副总师张翔副教授说:“立方星研制周期短,技术密度高,成本低,这使得高校学生有参与研究的可能。学生通过项目的研制全过程,不仅打破了他们对航天技术的神秘感,航天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得到很大提升,这是航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当天11时17分,记者在南京理工大学卫星地面站看到,随着成功接收“南理工一号”从空中发回的下行数据,团队在场的学生和老师禁不住欢呼起来。负责立方星姿控和轨道的博士研究生陆正亮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后对记者说:“想起刚起步的时候困难重重,如今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它已经发射升空了!之前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了!”谈到成功后的感受,他说:“最难得的是学校敢于支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航天项目。另外,每位队员全程参与研制,在实践中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对于我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

  “南理工一号”总设计师廖文和副校长表示:“‘南理工一号’成功发射和多项在轨试验的顺利开展,将为高校参与航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在轨验证和空间应用提供了高效、低成本、可行的途径,为后续立方星实用化发展积累了经验,对推进立方星商业化和开展航天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拓宽学校的学科领域,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提供了空间验证平台,培养了航天技术人才,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的热情,取得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据悉,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将于2016年陆续发射两颗立方星,用于新技术在轨验证。(完)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