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曲
演奏钢琴,必须五指协调才能弹出美妙音符;区域发展同样如此,只有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才能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正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赫然在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南与北”,统筹“城与乡”,下好“一盘棋”。伴随着“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的,是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
协调发展,成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这首恢弘的交响进行曲中的主音符。
协调“南与北”,
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开新局
南京、淮安两市近日签署2016年度挂钩合作协议,明确加快宁淮同城化建设,将深入推进发展规划互相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25个项目的建设。
在江苏,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苏南、苏中、苏北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规划实施成效明显,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苏北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说,“我省正以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经济带为基本支撑轴带,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沿海地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继续实施科学开发六大行动,打造沿海经济升级版;沿江地区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沿东陇海线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东陇海经济增长带。”
在更高层次上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南北协同、错位发展大文章,江苏有大谋略。数据显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人均GDP的比例关系从2010年的2.7:1.6:1.0缩小为2014年的2.3:1.5:1.0,区域差距缩小趋势明显。
作为我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苏南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增长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2013年以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示范区建设呈现良好局面。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新区建设已高标准启动。苏州坚持以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行列。
苏中地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促进苏中地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部署,苏中地区相继建成了苏通大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跨江融合发展的通道基础得以夯实。
苏北发展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关注。据省苏北办介绍,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23%,较“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速11.8%。南北挂钩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截至目前,省政府同意批准在苏北地区设立南北共建园区38个,共计成立园区开发平台公司40家,注册资本总额合计46亿元,其中苏南合作方投入注册资本28亿元。社会事业作为重要帮扶内容。2015年,苏南向苏北提供各项援助资金2.1亿元,用以帮扶苏北地区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十二五”以来,苏南向苏北累计提供各项援助资金5.6亿元(不含共建园区投入资金)。
“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机制不断健全。”陈震宁说。为了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我省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推进“十二五”时期沿海开发作出具体部署。为抓住连云港、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以两市为核心的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我省于2015年7月出台《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2010-2015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从6991.7亿元增加至12521.5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
统筹“城与乡”,
把“均衡”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6年,家住南京江北的居民迎来了两件新年大礼——扬子江隧道开通,并与长江隧道同步免费。坐地铁过江3分钟、开车过江5分钟,江南江北距离越拉越近;去年计划完成2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实际超额完成254万平方米,更多百姓有了宜居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业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南京如此,全省亦如此。近五年,江苏在构建完善“大交通”、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发力,加速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把“均衡”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动准确地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和人们心底的故土家园情怀,迅速成为媒体热词,带动了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但是“乡愁”这一抽象概念如何落地落实?江苏的做法是,率先推进城乡规划全域覆盖,“一张蓝图画到底”,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多项措施保护“乡愁”原味。
“首先通过城乡规划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保护山水田园、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其次,通过村庄环境整治,确定分类建设的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1年江苏制定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规划,通过5年的努力有序推进全省近20万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一般自然村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整洁村庄’;特色自然村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凸现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建设‘美丽村庄’;重点自然村,主要是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包括行政村部所在地,作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点,通过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康居村庄’。2013年苏南地区已经完成了任务,2014年苏南村庄环境整治因此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如是说。
一碗“水”端平,普惠城与乡,是江苏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力作。针对城镇密集、人口密集、地形平坦的省情特点,江苏省制定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规划,将城市的自来水通过区域管网“达镇通村入户”,让农民喝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同源、同网、同质”水。截至2015年底,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通达乡镇率达到97%。江苏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因此被推荐为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范例项目。
统筹一体发展,消弭城乡鸿沟,全省各市都有精彩的“自选动作”。作为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试点区,苏州推行“三集中、三置换、三合作和六项机制”;镇江把新市镇、新社区、新园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主抓手;南通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淮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宿迁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四个集中”;南京投入140亿元,51万失地农民全部进城保……
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二五”时期工作时,重点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大统筹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截至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率提升到66.5%,所有行政村实现“七通”目标,新解决16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2.37万公里,桥梁39424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8万家和7.2万个……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成效明显。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照“强富美高”新要求,要紧紧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乡”这个发展短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我省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导区、示范区。
下好“一盘棋”,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这在全省上下早已是共识,更是下好全面小康这盘发展棋局的“胜负手”。
春节刚过,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刘老庄村,一个个现代化大棚投射出丰收的喜悦。“大棚里全是食用菌,就闽丰公司这个项目,带动周边400多名农民就业。”村支书朱林告诉记者。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兴办起江苏天元建筑有限公司,还注册成立6个合作社、1个合作联社,全村734名劳动力全部就业,外出打工的150名村民有115人返乡就业,52人自主创业。刘老庄集体经济从负债7万多元发展到盈利150万元。
刘老庄村的脱贫致富只是全省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江苏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呈现又好又快态势,但由于自然、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原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特征仍比较明显,全省80%以上的经济薄弱村和收入相对较低人口集中在苏北。其中,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石梁河库区、刘老庄地区、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等6个集中连片地区,是全省协调发展的一块“短板”。
拉长“短板”,号角激越。2013年,省委、省政府将6个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省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7亿元用于新一轮扶贫开发,其中脱贫奔小康奖补资金26.68亿元,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2亿元,贫困村互助资金240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奖励8亿元。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成为我省扶贫开发方式的一个重大创新。6大片区中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泗洪县西南岗地区,省委书记罗志军先后8次前往调研,明确提出“把西南岗建成江苏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和苏皖边界脱贫攻坚的示范区”。县里对所有低收入户拉网式调查摸底,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思路。
“近两年,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新要求,省里明确提出,全省147万低收入农户每户都要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户准确识别、建档立卡,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名单、帮扶责任人在村组全面长期公示,一个都不能少;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对尚未脱贫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因村因户制定方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红利’落在真正需要帮扶的人身上。”省扶贫办副主任朱子华说。
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我省还创造性地推出五方挂钩帮扶做法。所谓五方挂钩,就是组织省级机关部门、苏南发达市县、部省属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与苏北经济薄弱县挂钩帮扶,不脱贫不脱钩。目前参与单位共246个,其中省直部门91个、苏南市县28个、省属企业73个、高校院所54个。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2014年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南京海关挂钩帮扶,春节前夕终于摘掉经济薄弱村“老大难”帽子。目前175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增至26.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
放眼全国,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的时间期限是到2020年,中央要求东部地区“率先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有效途径”,江苏没有辜负中央的这一期望:截至2015年底,“十二五”时期实行扶贫建档立卡的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预期脱贫目标,省委、省政府的郑重承诺如期兑现。
站上新起点,江苏吹响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进军号。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江苏把新一轮扶贫开发定位于“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力争到2020年使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
本报记者刘宏奇朱新法宋晓华王世停
央媒记者点评>>>
洼地变身增长极城乡一体谱新篇
“洼地”变身增长极,城乡一体谱新篇。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二的江苏省,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建设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
区域和城乡的现实差距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协调发展,意味着要拉长短板、填平沟壑。
在江苏,短板正在被拉长补齐。我们看到苏北在崛起腾飞、乡村在变富变美,看到南北共建的“同频共振”,看到城乡均衡的未来前景,也看到了400多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预期脱贫目标的振奋。
突出转型发展和缩小差距,促进区域城乡间融合互补,对接国家战略释放潜力……江苏协调发展的步伐,与全国发展大局相契合。多年来,这里围绕三大区域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进的种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正在并将继续发挥效用。
放眼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众多国家战略,既是国家赋予江苏的重要使命,也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我们有理由期待,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江苏,定能开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全面小康的更新局面。
陈刚(新华社江苏分社经济部主任)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