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劳务协作,创新产业脱贫模式……苏陕协作助力脱贫攻坚

24.06.2018  16:32

扬州玩具企业在安康投资建造的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总部,工人正在生产

  从鱼米之乡到秦巴山区,从阳澄湖畔到汉江之滨,相距1000多公里,苏陕协作把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苏陕两省携手共进,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战略,深化劳务协作,创新产业脱贫模式,推进镇村结对帮扶。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两地调研采访发现,合作成效已初步显现,为陕西美丽乡村的建设增添了活力。

   劳务协作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脱贫,是苏陕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陕两地共享劳务供求信息,把信息发布和平台对接作为工作重点,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仅2017年,陕西就向江苏提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求职信息3.05万条,江苏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01万条。两省各级还举办就业技能培训63期,培训9651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就业培训5375人次。

  陕西省西乡县定期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并向全县适龄劳动力进行推送,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周立新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西乡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县、镇、村、组干部手持“就业介绍信”走村入户送岗上门,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岗位推送,让贫困户最大程度地获知岗位用工信息。截至目前,西乡县共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12752人,其中向江苏省启东市等省外地区转移贫困劳动力6629人。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工人,西乡县还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由企业提出培训要求,与学校合作,并提供一定的办学设备。学生经过两年的培训学习,并在企业实习一年后可以成为技术工人。“过去职业高中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现在直接和企业合作,算是按需培训。”周立新说。

  勉县(海门)就业扶贫服务中心由陕西省勉县和江苏省海门市于2018年2月共同组建,其主要职能包括为贫困劳动力和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项目推介等。“海门市很多企业存在‘用工荒’,我们主要是把勉县富余劳动力、贫困户青壮劳动力输送到海门。除了为他们进行劳动法培训,还提供免费班车把他们送到海门。如果在那边出现侵权问题,我们也要提供支持。”勉县(海门)就业扶贫服务中心主任李贤说。

  为了鼓励年轻人创业脱贫,勉县(海门)就业扶贫服务中心还定期举办“沔水摆渡人”创客沙龙,邀请江苏的企业家培训创业知识。张浴生是勉县新铺镇余家湾村人,想要办茶叶加工厂,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在创客沙龙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后,他得到了10万元创业贷款资金,工厂顺利开办起来。一些来自江苏的企业家也时常购买他的茶叶,还承诺“茶叶卖不出去,我们在海门帮你卖”。

  同时,陕西还定期举办苏陕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2017年提供了针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岗位13.7万个。在今年的西乡县专场招聘会上,37家企业累计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应聘人员1600余人,现场达成务工意向675人。

   产业合作实现“无中生有

  苏陕协作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协作重点和脱贫治本之策。苏陕工作队领队、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张世祥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陕西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江苏的产业优势是各自的优势,把服装、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陕西,开办社区工厂,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可选的道路。

  家住陕西省紫阳县蒿坪镇双星社区的周远菊今年34岁,是蒿坪镇引进的一家毛绒玩具工厂的缝纫车工。几年前,为了谋生,周远菊与丈夫在江苏打工,后来由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她只能选择回乡务农,收入一直不高,也不稳定。去年11月,蒿坪镇政府组织了招聘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周远菊应聘成为这家毛绒玩具工厂的工人,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在外面打工虽然收入高一些,但是很辛苦,也没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我打心底里感激。”周远菊说。

  这家落户在蒿坪镇的企业,是安康通过苏陕协作引进的第一家毛绒玩具厂,从注册到投产仅用了15天。“江苏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我们也有向西部转移的想法。了解到安康想要承接毛绒玩具产业,我们就过来了。”玩具厂负责人王亮说。

  像这样的毛绒玩具厂,目前安康已经投产近20家,吸纳用工2000多人,其中贫困户超过700人。为了鼓励毛绒玩具产业发展,安康市设立了1亿元发展基金,同时综合考虑落户时间、用工人数、扶贫效益等因素对企业进行项目资金扶持,还在厂房租赁费、水电费等多方面对企业全额补贴3年。安康市创业就业局副局长刘应祥表示:“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有移民搬迁时新建的大量厂房,政府也在大力推动,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不高,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到8年时间,把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培育成安康市新兴支柱产业,建设‘毛绒玩具新都’。”江苏挂职干部、安康市政府副秘书长戴胡爽说。

  产业合作的另一个重头戏是服装产业的引进。本刊记者在位于勉县定军山镇的政力制衣有限公司看到,近百名工人正在车间紧张忙碌,裁剪、熨烫、加工有条不紊。“我们有很多贫困劳动力无法外出打工,引进服装厂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帮助,可以实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定军山镇党委书记孙建说。

  像这样的服装加工企业,西乡县已经落地投产4个。据了解,四家企业在岗员工584人,其中贫困户113人,满负荷生产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年销售额4亿到5亿元,实现税收3000万元左右。

  在一家服装加工厂,本刊记者见到了32岁的何政友。他是一个残疾人,从出生双腿就很难正常走路,之前一直在西安帮人做地摊上卖的衣服。去年春节回家时,得知老家有了服装企业,就应聘来到这里工作。目前处于培训阶段的何政友,每个月有1800元的保底收入,之后还会有提成。“我不打算走了。这里质量要求比较严,自己的技术能提升,以后有更好的机会才有能力去做。”何政友说。

   镇村结对开展“滴灌式”帮扶

  镇村结对是推进苏陕扶贫协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两省积极鼓励和探索乡镇、行政村层面结对帮扶,截至3月底,结对镇229对,结对村121对,还有数十个江苏企业与陕西行政村结对帮扶。

  泰兴市姚王镇和旬邑县底庙镇在2017年11月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随后,姚王镇投入100万元在底庙镇建设了30个日光温室大棚,采取“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与一家农业公司合作经营,今年6月底项目建成后,将带动94户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1166.25元,带动20名贫困劳动力人均新增劳务收入每年15000元。

  姚王镇还把自己的编藤富民产业向底庙镇推广:先由底庙镇10个村委会分别成立劳务中介公司,为姚王镇定向输出劳动力。在村集体增加管理收入、务工人员熟练掌握编藤技术后,姚王镇的企业在底庙镇设立分公司,帮助务工人员在乡就业、返乡创业。

  江苏省宜兴市与陕西省延长县则通过党建协作引领村级结对帮扶。延长县黑家堡镇孙吉屯村有贫困户71户157人,是一个产业空白村,脱贫难度大,环境面貌差。宜兴、延长两地组织部门,结对镇村党组织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采取贫困户补助资金入股、合作社年终分红等方式,推行“三变”改革。

  通过利用订单农业发展香菇养殖,在今年的一笔6000斤干香菇订单中,孙吉屯村的55户、72名贫困人口就分到了合作社总计10万元的红利。如今,孙吉屯村已经形成菌棒制作、养殖、收购,干香菇加工制作,线上线下销售的香菇产业,还培育了油牡丹、樱桃、养牛、养猪等产业,实现了从一个“烂杆村”到“亮点村”的蜕变。

  西乡县也有3个镇与江苏省启东市3个产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镇实现对口扶持。西乡县副县长王裕兵说:“根据启东服装行业发达、招工用工难,西乡产业基础差、闲散劳力多的情况,通过镇村结队,双方达成一致,引进投资体量大、市场订单多、用工规模多、带动脱贫效果好的服装加工企业落户西乡。

  去年8月,海门市与勉县的4个乡镇、8个行政村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三产并举”、开发旅游等方式进行帮扶。勉县勉阳街道办黄家沟村背靠天荡山,是“暗度陈仓”的南入口。与其结对的海门街道投资426万元帮助建设了天荡山美丽乡村项目,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园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山庄改造后,每年就可接待12000人次,带动30多户贫困户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每年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勉县周家山镇2017年10月与海门市正余镇结对,周家山镇多次组织干部去正余镇考察交流,正余镇也派人来传授发展经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江苏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思想进一步解放了。”周家山镇党委书记姜涛说。

  除了镇村结对帮扶,两地还大力开展社会帮扶,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协作。江苏沛县有22名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陕西省麟游县22名贫困中小学生,每年为每名孩子提供不低于3000元生活费直至完成学业;泰州商会资助了30名咸阳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3000到5000元直至毕业;常州市妇女联合会还开展了为紫阳县孩子圆梦捐赠活动,满足了紫阳县663名困难家庭儿童许下的山地车、服装等“微心愿”。

  陕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彭安季说,得益于苏陕协作的持续深入,陕西许多产业基础不强、发展方向不明、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地区,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脱贫、素质提升和干部观念的转变。“陕西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打心眼里感谢多年来江苏干部的付出与努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强 刘彤

标签:

编辑: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