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网友束方华的家风记忆:暖心于家 爱心于民 忠心于国

17.06.2017  10:31

  大自然给了小草成长的家风,即使经历风雨的摧残,雷电的咆哮,行人的践踏。仍葳蕤于山川平原,蓬勃在池沼河岸,保持青绿与生机。凭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超人毅力经过了环境的考练,扎下了坚实的根基。而人生不就像那小草一样?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在纷杂的社会中出类拔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我在农村长大,说不出国格民风的大道理,但就自己成长的家风,我印象较深……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我儿时奶奶和父母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勤劳第一,我们家住在农村,长辈们用勤劳的双手供我们兄妹四人上学,“勤劳”是我们家的家风。

  记得儿时一年的夏天,父亲过生日,正好赶上收麦子的高峰期。那时还没有收割机,只是用镰刀收割。妈妈和奶奶带着我去割麦子,父亲独自在家里炒菜。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毒辣的太阳疯狂地炙烤着大地,汗珠顺着她们的额头不断地往下流,浸透了妈妈那白衬衫。她们挥舞镰刀的声影,在汹涌的麦浪中显得那么那么渺小。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早上到中午他们一刻也舍不得休息,最多就是停下喝口水。傍晚,我们才回到了家,我筋疲力尽地倒在了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可是妈妈和奶奶并没有停歇,而是一起洗着衣服打理更多家务。近夜半,从门缝的光亮中,看见妈妈还在忙碌辛勤的收拾着中午招待客人的残局。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曾经挺拔的脊背,今儿有些微微驼着……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家风不仅是族氏的言训,更是一代又一代身传的榜样。

  我在长辈们的熏陶感染下,也学会了勤劳,虽然奶奶去世了,而她的勤劳之风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现在作为国土管理的一名职员,守时、勤劳成了我座右铭,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也是父母时常教我们热心助人的一句话。上学的时候我家很穷,住的是土墙和茅草盖的房屋,优势是屋后的农村道路直通我家封闭的大院子,且我家距“204”国道不远,便捷的交通和相对安全的家院让不少海安来我们这收购大豆的生意人成为适合落脚的收购临时储放点。记得当时还没有摩托车,那些生意人就靠加重自行车从近100公里外骑着自行车来收黄豆做腐竹,遇上生意好,一次拿不回去的黄豆就存放在我家院子内。当时的三年多我家成了那些生意人的落脚点,不少邻居对我爸说:他们是生意人,院子给他们存放豆子,我们能收点存放和管护的小费。我爸总是笑笑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当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也同样需要热心人帮助一把,我们在外也有求人的时候。就这样我家的土院成为海安的生意人近四年的落脚点,当时家里虽穷但未收过分文。这份真情赢得了我家和这帮生意人的永恒友谊,直到现在那些生意人都会时不时的来看望我的父母。“善良、热心助人”是我们家的家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家风的核心。上世纪70年代,父母在抚养我们兄妹四人的同时还在赡养爷爷奶奶和一位没有子女的大爷,只因家底太簿,当时连吃顿纯米饭都是特奢侈的事,爷爷奶奶老了,吃不下当时的那种粗杂粮,煮饭时总是把纯米推到锅一边留给老人,爸妈和我们吃着粗杂粮,吃粗粮长大的我到现在闻到麦片的味道还有点不适感。值得骄傲的是我的爷爷奶奶都活到80多岁才终老。而今我的父母也已80多岁为我守护着老家……我们当以“孝顺”的家风让父母永远健康长寿。

  好家风是美德的传承。愿勤劳、善良和孝顺之风永远包裹着我的一个小家,同样也愿好的家风成为社会推崇的美德,成为好的民风和社会风气,暖心于家,爱心于民,忠心于国……(作者:束方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国土资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