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乡愁”散文征文大赛圆满落幕

30.10.2015  13:04

  乡愁,我们心灵永远的故乡

  新华报业网讯 乡愁是一碗水、一杯酒;乡愁是海棠红、梅花白;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昨晚,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作家协会、言恭达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乡愁”多媒体散文征文大赛颁奖晚会暨乡愁艺术馆开馆仪式在新华报业传媒广场举行。梁晴的《胡不归》、江冰的《乡愁似拼图》和白玛曲真的《请葬我于故乡》获一等奖,郑劲松《移民们的乡愁》等6篇文章获二等奖,吴翼民《最忆是柔橹》等10篇文章获三等奖,方祖岐的《谁能为我续相思》获特别奖。晚会名家云集,有著名书画家喻继高、言恭达,作家范小青、毕飞宇,著名艺术家朱昌耀、陶泽如等。他们不仅上台点评获奖作品,为获奖者赠送书画作品,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追寻乡愁,告诉我们: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还是心灵,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乡。

  乡愁,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

  91岁的陈汝勤老人是参加此次乡愁晚会的嘉宾,也是这次乡愁征文竞赛最年长的获奖者。主持人问她多大年纪,她幽默地说才19岁,因为她曾在新华日报美术组工作过19年。在老人心里,乡愁是她对父亲永远的愧疚与思念。父亲去世时,她才上三年级,竟然丝毫不觉得难过。“父亲在世时对我非常好,但我竟觉得那都是理所应当的。“陈汝勤哽咽着说,写《想起父亲》是她对乡愁的一种纾解,“希望父亲能从梦中来,我要向他磕头道歉赔罪!

  “乡愁是和一个人童年记忆密切相关的,14岁之前对生活的感觉,和40岁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昨天的晚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专程从北京赶来,为11岁的获奖作者李诗怡送上了两本自己的小说。这位“小候鸟”的父母都是打工者,她每晚都会做好一家人的饭,可父母因为工作很晚回家,她只能一个人吃饭。李诗怡用一篇《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表达出她的“另类”乡愁。颁奖现场父母意外出现,让李诗怡流下幸福的泪水,也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昨晚,著名艺术家、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朱昌耀的一曲《长相思》,听得人热泪盈眶。在朱昌耀看来,二胡传递的就是一种乡音、乡情、乡愁,是对故乡、对一个民族难以言说的情愫。这次演出的《长相思》,是他在1996年访问台湾时为几十年没回故乡的台湾老兵而作,饱蘸了思念和乡愁。

  乡愁,承载厚重时代记忆

  乡愁也是时代的缩影,记录着社会的每一次变迁和多少人命运的改变。“这是一种文化情绪。”大赛评委会主任、著名散文理论家范培松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诉求,人口流动加剧的时候,乡愁就越发强烈。

  “2000年,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到重庆忠县挂职锻炼,当时就参与了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工作,一路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故土难离。”西南大学教师郑劲松这次的获奖作品是《移民的乡愁》,他说有位移民到崇明岛的农民,把一棵故乡的黄桷树苗带到了几千里外种下,“故乡情,不像爱情,说来就来,需要一代代地培育。

  著名画家萧和,这次赠送给新华乡愁艺术馆两幅作品分别是《望乡》和《还乡》,表达出故土难离的深深乡愁。他说,抗战时期,许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为躲避战火,逃往四川云南一带,被称为“下江人”。萧和的父母就是“下江人”,“这种乡愁,更是一种国仇家恨。

  “作为幸存者,我们能写出来的乡愁,只是很小一部分。所以我们活下来的人有这个使命,挖掘我们内心的情感,让后人知道。”80高龄的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将军,母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后来为给母亲立碑,他只能按大姐的模样和自己的想象画了张遗像,讲述这段故事的散文《谁能为我续相思》,获得了特别奖。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乡情的延续是一样的。”晚会上,方老将自己出生18天的重孙女的照片投影在大屏幕上,他说,“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不管走到哪里,中国人的特殊乡情都不会忘记故土。

  乡愁,凝聚文化鼎力前进

  乡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离愁别绪,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着文化,激励着大家鼎力前行。

  著名花鸟画家喻继高是一位幽默的老人,他的乡愁,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反哺。他给故乡修路修桥,为家乡小学校慷慨解囊,甚至把自己的艺术馆也办到故乡。虽然离开家乡60多年了,但他说不会忘记是家乡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写了这么多年小说,她的笔下始终有苏州的影子,那是她血液里的故乡,也是她创作冲动的源泉。“书写乡愁,就是回过头去重新看看我们的过去,这是一种宝贵的情感延续,是一个民族DNA基因里最不可或缺的积极因子。

  “乡愁是当下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文化符号,因为乡愁的意义不是忧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认为,要从乡愁中看到一个时代文化创作的高度,而不是一味怀旧、消极和哀愁,更多地要发挥积极的方面,“乡愁不仅是对土地的眷恋,更是对这片土地的责任。”言恭达说,“我们要思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灵魂应安置在哪里?今天经典的文化创造,是明天经典的文化记忆。我们要回归本真,回归每一个人的心灵,留住我们的文化。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对记者说,“我们举办乡愁散文征文、乡愁摄影、乡愁书画展,还有今晚的乡愁晚会,都是为了要唤起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认知。乡愁所传达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记取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真切地知道我往哪里去”。

  本报记者薛颖旦徐宛芝

  本版摄影: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记者乐涛吴胜邵丹万程鹏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