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

15.12.2014  16:33

  新华网福州12月15日电(林建武、黄阿彬)闽南山区华安县突出党建引领,抓党建与抓经济互融并重,党群干群一心,艰苦创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比翼齐飞。

           小事不出组 大事不出村

  9日是新圩镇的传统圩日。在新圩村村部,村党支部书记苏志刚和往常一样,跟村干部一起利用农历逢三、逢八圩日,开展“一圩一日”办公。当天,苏志刚布置了医保办理等事项,大家决定由村财替村民缴纳明年的医保,每人90元。

  “‘一圩一日’办公制度持续了30多年,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苏志刚说。

  先锋村村支书林秀福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法。林秀福说,党的十八大后,村支部提出的新“四对比五算账”:比带头致富谁先,比引领发展谁强,比产业转型谁快,比品牌创新谁优;算政策效益账,算家庭富裕账,算社会和谐账,算生态优美账,算幸福指数账。

  “通过对比算账,村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增添了发展的动力,富美村庄建设如火如荼。”林秀福说,先锋村是华安种茶的先锋,85%以上农户靠种茶制茶盖了小洋楼。近年来,村里多方筹资新建了小学、文化公园、排污管道、道路硬化工程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华安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周伟辉说,华安进一步总结推广先锋村“四对比五算账”、新圩村“一圩一日”、土楼和谐“申遗”等群众工作法,为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转变思想作风提供了坚强保障。

           培养一批创富带富的领路人

  “一个人富不算富,党员‘三培养’带领大伙一起来致富。”哈龙峰茶业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刘火城说。刘火城是仙都镇市后村农民,早期从事茶叶加工。在“三培养”活动中刘火城入了党,2007年公司成立党支部,目前有党员骨干12名。随着小作坊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刘火城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不仅解决100多名农民就业,还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曾贵森介绍,在当地农村开展的党员“三培养”活动,就是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目前,全县农村共确定“三培养”对象1318名,把此做法向非公企业延伸,重新确定非公企业“三培养”对象177名,新增77名,并建立晋退长效机制。新长诚(漳州)重工有限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陈明理说:“公司里的核心岗位都由党员来担任。

           党员干部项目制服务企业

  “地无十亩平,路无百米直”是典型沿海山区县——华安的写照。短短几年,开发区从无到有,打破“华安不可能办工业”的宿论,建成了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园区项目总数达174个,总投资300亿元以上。

  县委副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庆华说:“华安把图飞之想转化为现实飞途,得益于华安党员干部多年扎实工作的结果。

  “我们实行党员干部项目负责制,为企业提供服务。”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蓝国芬说。“这里的服务不比上海差。”曾在上海创业多年、如今在华安正兴车轮限公司任总经理的魏隆谊说。

  连续10年在春节上班第一天,组织全县干部开展进企下村办实事活动,蓝国芬说,其目的是让企业、群众在节后上班第一天就见到干部良好的作风和积极的状态。

  “我们牢牢抓住党建工作这项主业,把党建和项目、工业、环境和民生等重点工作同步部署、检查、考核,提速富美华安、幸福华安建设。”县委书记柯志宏道说,“有困难找干部,有需求我服务。”今年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388个、切身利益问题402个,使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消减了矛盾隐患,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