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内部版》变绿的保障房:从“有其屋”到“有好屋”

13.11.2014  23:56
 

国家住建部近期发布《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并对全国住建系统相关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这意味着绿色保障房建设将在中国全面推广。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有超过七成保障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然而,要让保障房变“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消化增加的成本,如何普及节能技术,如何兼顾质量与工期……对于建设者而言许多问题绕不过去。顺利将保障房“刷绿”后,老百姓到底买不买账,大规模建设的绿色保障房能将给普通人尤其是保障房居住者带来什么,如何让“绿色”与“保障”并行不悖?这是更多人关心的问题。

绿色保障房:从细节处节能降耗

傍晚的一阵秋雨过后,江苏南京上坊保障房片区康居园里,路灯随着天黑亮起。年近六十的拆迁安置户老方推着八十多岁的母亲在楼下散步。路上没有积水,轮椅碾过透水砖铺起的地面,老方不用担心盖在母亲腿上的毛毯滑到地上会弄湿。老方说,往前七八年,这里还是一片泥地,下雨外出常常是一身水一身泥。

住在同一小区经适房里的李平刚下班回来,他把车停在室外停车场上,这里的植草砖镂空率高于40%,雨水可以迅速渗到地下。按照小区的设计,这些雨水通过回收净化处理后将存在地下储水池,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洗车场地浇洒等。雨水回收降低了小区的运行成本,这里每月每户支付的物业费只有1元/平方米。

小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0%,比一般商品房小区的绿化率还高,乔木、灌木、草坪叠加而成的绿化带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小树林中。绿化树下一排健身设施前,二十多岁的张琳正在锻炼。公司在这个小区申请了公租房,张琳和同事合住在这里,她说最大的感受是便捷和安静,“几乎是拎包就能入住”。

拎包入住的便捷源自公租房的全装修交付。为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结构破坏和资源浪费,南京公租房实行装修和土建安装一体化设计施工,在交钥匙前所有空间都铺装粉刷完毕,连厨房和卫生间都配备齐全。

老方住的那栋15层的廉租房在业内鼎鼎有名,它不仅是首栋三星级的绿色保障房,还是首栋全预置装配式保障房。这栋楼80%的构件,包括墙体、楼板、阳台、电梯井、楼梯,甚至卫生间,都是预先在工厂里制作好,再运到现场安装。施工现场没有绿网、脚手架,更没有尘土飞扬的场面。南京安居建设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最快时,拼建一层楼只用了6天时间。这栋预制楼让建筑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仅在建筑阶段就可以节能50%以上。

走进老方的家,从楼梯口到房间,一路上看到许多节能的措施,让人感慨施工方对绿色环保的追求近乎苛刻。基于物联网的门禁系统与固定电话捆绑,一根电话线就能开关楼门,还能把信息实时传送到小区安防。走廊和楼梯间使用延时自熄开关,屋内外节能灯效率都在65%以上。

老方家这间面积45平方米的小房子布局有点像酒店式公寓。关于节能环保,他感受最深的是窗和马桶。他推动窗户让记者感受开窗和关窗的区别,中空的塑钢窗不仅利于保温还能隔绝噪音,让老方能睡个安稳觉。水费的节省也让老方津津乐道,家里的马桶一次冲水量不高于6L,原来的马桶要用到10-12L,单这块每月就能省下1/3的水费。

房子条件不错,居住的成本在短期内也不会增加。作为低收入困难户,老方每月缴纳8元/平方米的房租;而像张琳这样的新就业人员每月房租也只需要11元/平方米。南京市安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龙泉说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绿色保障房增加的建筑成本并没有体现在房租上,各地都在尝试以多种方式消化增量成本,而不会转嫁到房租上。

低碳转型:成本之争背后的大命题

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绿色保障房是保障房的“升级版”,如此一来建造成本必然增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说,粗略估计住房建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标准,每平方米造价增加约50元,达到二星标准增加70元至150元,达到三星的最高标准增加约200元至300元。他认为,绿色建筑做得好、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成本升幅相对较低。

节水器具的使用让绿色保障房每平方米造价增加5-6元。”毛龙泉为《半月谈》记者列出一份详细的成本清单,他不认为建筑成本会成为绿色保障房的“拦路虎”。该集团负责建设的保障房项目达到一星标准,成本仅增加10元至15元。降低成本的秘诀在形成规模。该集团成立了大宗采购工作组,设立保障房建筑材料准入目录,通过大批量采购材料实现较低价格采购到高品质材料设备,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对高星级的绿色建筑有财政补贴奖励,如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激励措施,如财政奖励、容积率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以弥补保障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带来的成本增加。如江苏省就对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5元,二星级奖励25元,三星级奖励35元。

然而,成本增加仍令中西部地区对绿色保障房持观望态度。9月底,在住建部绿色保障房技术导则培训会上,来自江西、湖北等地的与会者表达了对成本上升的担忧。保障房投入低、补贴低、工期紧,建设技术的提升不仅直接带来成本的上升,还能可影响建设进度。“不仅材料成本上升,设计费用也会上升,靠财政补贴是无法覆盖的。”一名与会者说。

化解绿色保障房带来的成本压力,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了保障房项目配建的商品房。长期以来保障房建设成本与财政补贴存在着巨大差距,靠配建商品房获取项目成本平衡已经是通行的做法。那么建设绿色保障房项目,是不是可以通过扩大配建商品房面积来平衡成本呢?不少地方与会者都希望相关政策能放开。但也有人认为配建商品房比率不必提高,因为把保障房建好将极大地提升配建商品房的价值,增加的成本可以通过商品房价格上涨来平衡。

成本之争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的背后,其实是更复杂的现实。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一直饱受建筑能耗高的困扰。目前建筑能耗约占中国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在全面推行绿色建筑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得不率先从便于操作的保障房入手,把绿色保障房作为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突破口。

如果不能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会推动建筑节能,我们可能会为丧失向低碳社会转型的发展机遇而遗憾。”杨榕说,“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要建设保障房3600万套,在政府投资类项目中率先执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标准,将有望促使社会投资的建筑标准提高到绿色建筑水平,并有效带动全社会对绿色节能的认知和实践。

绿色生活:保障房完全变绿路还长 

绿色保障房的成本之争似乎没有引起居住者的关注。五十多岁的无房户蒋海霞一家三口住在康居园一套实用面积不足40平米的公租房里,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儿子快“奔三”了还不敢谈对象。蒋海霞更关心的是房租会不会涨,能不能申请一套面积大点的房子,而不是每个月到底省下了多少水电费。

把卧室让给儿子,两口子在书房里挤不下;不让,儿子个子高,书房摆不下大床,人睡在床上脚还外面。”小区的路灯下,晚饭后散步的蒋海霞比划着描述房子的“憋屈”,偶尔说到心酸处停顿良久。如果在房子的高质量和大空间之间选择,蒋海霞一家会倾向于后者。

当绿色保障房肩负着节能减排和提高建筑质量的双重使命进入低收入者的生活,他们最直观的需求也许不是节能,而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住得宽松些。这也是不少绿色保障房建设管理者的疑虑所在——给低收入者高成本建绿色建筑是不是有点超前?

这种超前不仅体现在需求上。最近晴天不少,可老方邻居老陈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却“”了。他自己鼓捣了一天没搞好,又把小区保安请去帮忙,总算可以用了。后来技术人员发现老陈的太阳能热水器长期处于电辅热状态,节电效果大打折扣。老陈说,不仅他家,别人家的太阳能热水器也时长用不起来。技术人员发现,多数原因是住户不会用。

在南京河西云锦路上,住建部设立的第一个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教育基地坐落于此。5700多平方米的展馆到处是实物和图例,展示着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而这个免费开放的场馆平时最缺少的是观众。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顾小平表示,通过展馆展览、保障房设计方案竞赛和技术培训,建筑技术人员掌握了绿建技术,但向老百姓普及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

一方面是节能减排的现实压力,一面是普及绿色理念的迫切需求——发展与环保的困境同样投射在绿色保障房上。面对这样的困境,建设者们只能步步为营。“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居民认同低碳生活,却可以尽可能地把技术细节做好,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绿色技术。”南京市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石说。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绿色建筑要真正节能,建设环节的高效低排放是小头,后期能效管理才是大头。刘建石告诉《半月谈》记者,绿色建筑把住房的节能环保拓展到“全生命周期”,也让管理者可以相对从容地考量节能效率。早期居民对新技术不熟悉耗能高,后期效率会越来越高,这种高效要求运营管理必须跟上。目前,南京正在建设绿色保障房节能数据平台,未来小区里的用水、用电、排污量数据都会被实时收集起来,为建筑节能管理提供依据。

晴天加满水,阴天半箱水,不够热时把插头插上……”年过六旬的老陈向记者复述着技术人员教给他的窍门儿,以后他不会为没热水洗澡烦恼了。(完)(文中居民皆为化名)

本刊记者  杨绍功

2014年《半月谈内部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