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自闭症患儿家长不愿接受事实

02.04.2015  15:51

 

在泰和国际城举行的“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主题活动现场。

 

 

我市公交车上挂起“世界自闭症关爱日”宣传横幅。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说话。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闭症儿童。

 

今年4月2日是第八个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主题是“了解、尊重、接纳”。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半数患儿家长不愿正视自己的孩子患上“自闭症”。

 

三岁男孩不会说话缘自患上了自闭症

 

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林林(化名)小时候一直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到了30多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喊他的时候他也不答应。进入幼托班后,老师发现,林林不仅不爱说话,也不太关注他人。上课时,他总会时不时地站起来拍打桌子和大门,并自顾自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当老师问他一些问题时,他要么不停地重复老师的话,要么就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广告语或者是动画片里的对白。在老师的建议下,林林被父母带到南京的一家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自闭症患儿。他的父母至今没弄明白孩子的这个病是怎么得的。

 

市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指导老师褚莉介绍,林林的症状是典型的自闭症症状。自闭症也叫孤独症,目前,全市共有19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这些孩子从表面上看与常人无异,但他们从来都是有目不视、有耳不闻、有口不言,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半数患儿家长不愿面对这样的事实

 

去年,3岁的萌萌(化名)来到早教中心上学。老师注意到,萌萌与同龄的儿童比起来有点发育迟缓,建议家长带萌萌去医院检查。可萌萌的家长却一口回绝了老师,认为“贵人语迟”。当萌萌进入幼儿园后,她与同龄的孩子差别越来越大,每次活动,小家伙都不跟其他孩子那样混在人堆里一起玩,而是独自一人,自己玩自己的,眼睛像是空洞的,看不见其他人。家长这才慌忙带她去检查,结果萌萌被诊断为自闭症。

 

不少家长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宁愿相信孩子只不过是性格孤僻了一些,安慰自己说孩子大一点和小朋友多交流交流就好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市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平时的筛查中发现,至少有一半自闭症患儿家长不愿面对现实,等孩子症状越来越明显,才开始面对现实,带孩子寻求康复治疗。

 

目前,在市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患儿中,不少家长是瞒着家中的老人、亲朋好友,偷偷带着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家长们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孩子的事儿,周围的同事、朋友几乎没人知道,大家都以为孩子是在上幼儿园或者早教班。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自闭症儿童治疗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导致自闭症的原因有脑伤、遗传、病毒感染等多种,但目前仍没有准确定论。”市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负责人刘军介绍,婴儿一般在4个月的时候就具有社交表情,8到9个月时开始无意识地发出语音语调,如果婴儿没有适时表现出这些能力,特别是不与他人进行对视等目光交流,则需要警惕自闭症的可能。据统计,我市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每年都在递增,其中男孩的发病率远高于女孩。

 

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是0~6岁,3岁以前是自闭症的最佳训练时期。在此阶段发现并开始坚持训练的自闭儿,矫治效果通常比较明显。约10%的自闭症儿童经过科学训练和指导后接近正常儿童状态,约20%有一定的矫治效果。我市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还能享受市残联发放的康复补助。

 

刘军提醒,孩子的训练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家长应克服心理障碍、转变心态,理智、平和、坦然地面对现实,以爱和理解给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改善现状。

 

自闭症儿童需要关注和包容

 

自闭症孩子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家长是最痛苦的,这些孩子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包容。”褚莉介绍,儿童自闭症是以兴趣范围狭窄、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目前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一般只能通过行为干预缓解病情。

 

近日,市残联联合多家单位,在泰和国际城举办了第八届“世界自闭症关爱日”爱心活动,并在全市公交车上悬挂横幅,呼吁全社会关爱自闭症儿童,加深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伸出一只手、奉献一点爱,给自闭症儿童提供展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身价值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感受外面的快乐,感受社会的平等、友爱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