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僧斋:千口嚼食静无声 粗茶淡饭思不易

24.10.2015  17:23

  中新网无锡10月24日电(朱晓颖)一千零八位僧侣在千人大厅落座,行堂法师穿梭,各分一饭、一菜、一汤。千名僧侣同时进餐、禁语,偌大厅堂中唯有轻轻的碗筷起落声。

  千僧斋——这一从中国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传统佛教仪式,千年后仍在延续。23日午时,在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主办地、无锡梵宫,“千僧斋”仪式在这里举行。

  场面异常恢宏。大厅两端分别悬挂着巨幅莲花图、《爱莲说》。长条桌纵横数十排、排满大厅,放眼望去,淡蓝色餐具形成数条直线。千人有序落座就耗费半小时。

  斋饭却非常简单。午餐为罗汉斋:白米饭、菌菇烩、青菜汤,置呈“”字型的三碗中,口味朴实清淡。

  “千僧斋”顾名思义为大众供养千僧的斋会,亦称千人“过堂”。“过堂”即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特有之仪制,是重要的日常佛事和五堂功课之一,被视为一种“修行”。

  行斋时间到,长老们主礼法式。诵经声中,负责分发饭菜的120位行堂法师身背木桶,从四面八方鱼贯而入,在纵横桌隙间一一向每位斋食者分别盛出米饭、素菜、菜汤。其间加送三次,但仅用手势会意。

  随后,千名僧侣同时进食,细嚼慢品。无人言语,碗筷轻碰声让大厅氛围更显庄宁。

  苏州寒山寺佛学院教务长、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千僧斋”仪式负责人本觉法师为此次千人“吃饭”问题颇费思量。

  他告诉记者,“千僧斋”需耗费千斤食材,此前需投入大量后勤准备工作。他们多次模拟预演,甚至对分发到碗中饭菜的“高度”与“多少”也进行了规范和细化。

  本觉法师道出“过堂”真义:斋饭由十方信众供养,其与美味与否无关,而在于出家人从中感悟种粮不易、感恩惜福、内观自省。“千僧斋”仪式更是对千年传统佛教文化的继承弘扬。

  约半小时后,斋毕。诵经声起,千人有序起身,离场。碗底无剩食。

  目前,中国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华山之寺院,陕西法门寺等仍保留着举办“千僧斋”仪式习俗。(完)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