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杯”的十年:“最美青工”梦工厂 薪火相传技能革新辉煌路

15.11.2014  15:42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李延兵) 2005年,在改革春风浩荡祖国大地之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起步之际,“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横空出世,吹响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号角,奏响了挺立潮头、激情澎湃的音符,促动了千万青年技术人才用青春的脊梁扛起了开拓创新、实业报国的大旗。

  十年来,“振兴杯”在传承中着力创新,在挑战中探索前行,成为共青团组织品牌活动中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覆盖最广的技能竞赛,为广大青工搭建了机制创新、多元互动、全面发展的宽广平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搭乘技能革新“快车道

  2004年11月,团中央发出了《关于举办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当时,青岛、广州、上海、宁波、哈尔滨等地也在竞争本次大赛的承办权,时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起步之际,凭借沈阳共青团人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以及培养青年技能人才良好的工作模式和基础最终取得了大赛的决赛权。

  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曾一度成为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局的关键因素,为使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和水平,辽宁省出台了《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目标总量达到100万人,到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

  “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体制的引入,为沈阳基地建设拓展了全新的品牌,为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宽广平台。

  2005年,基于沈阳深厚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及第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沈阳的成功举办,团中央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基地的诞生起步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伊始,深深打下了助力“振兴”的鲜明烙印。

  沈阳作为振兴杯技术革命的创新基地,团沈阳市委采取多项举措推进基地建设,逐步健全了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竞赛体系和文化体系,大力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优秀的技能人才,全力打造了“沈阳青年技能”的亮丽品牌,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建设模式和社会功能,逐步搭乘技能革新的“快车道”,使其成为孕育技能人才的梦工厂,技术革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共青团服务大局的主阵地。

   立足青工薪火相传十年辉煌路

  在团中央于2005年8月下发了《关于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决定》的同时,沈阳市政府专门成立“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隶属团沈阳市委内部一个独立行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沈阳市财政核拨了基地建设专项经费158.4万元,为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沈阳青年技能”品牌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振兴”战略部署中,沈阳团市委开展青工普训,助力青年搭乘“技能高铁”,依托完备的工作体系,以沈飞、金杯等23个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6个技能鉴定站为重点,开展数控、工具钳工、普通车工、维修电工等近百个工种的实操普训,以及计算机、英语等理论知识普训,截至目前,累计普训青工15万人次,为企业生产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技工过去在技校或职业院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已经越来越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考虑到技能提升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群体亟需告别“高技能、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状况,团沈阳市委联合沈阳工业大学开设数控技术专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两个专业的“双证”班,搭建了培养基地、高技能人才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多赢渠道,还突破了原来师徒手把手的传授模式,大大缩短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时间。

  为发扬“导师带徒、薪火相传”的良好传统,团沈阳市委组织动员企业适时对新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导师带徒活动,并创立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导师团,凝聚“导师带徒”,传承优秀文化,形成“师徒教学相长、技艺薪火相传”的浓厚氛围,目前,导师团已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100多名专家担任导师,覆盖车、钳、铣、计算机等各个职业领域,让中华技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

  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闭幕式上所说:“今后‘振兴杯’还会继续向新兴领域、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倾斜。可以预见,今后的振兴杯会出现更多新工种的竞赛。一方面,我们着力培养高精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引更多基层一线青年工人的参与。希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为国家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队伍。

   最美青工”梦工厂十年“振兴”的时代导向

  首届“振兴杯”以来,共有31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解放军、金融、铁道、民航等系统,钢铁、煤炭、港口、汽车等行业参赛,各地共举办省级青工技能竞赛4000余场,地市级竞赛13000余场,累计有1800万名青年技术工人参加各级竞赛,22万名青年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晋升技术等级,培养发现一大批青年高技能人才,在青年职工中形成了“技能成才、岗位建功”的良好导向。

  自基地落户沈阳,团沈阳市委扭住文化力量的杠杆,将建立技能文化体系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推进,着力塑造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通过探索成立了沈阳市青年技师协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途径进行宣传,并把徐强、曲骊、孙思国、方文墨、刘刚、洪家光等高技能人才选树和推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青年典型,在方文墨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刘刚、洪家光荣获了全国“最美青工”,刘刚另荣获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在历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团沈阳市委坚持把传承工业文化、弘扬技能新风的主题贯穿始终,依托沈阳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特别设计了一些钳工、车工等简单易学的“我也来参与”技能实践项目,让观摩大赛的青少年与技能零距离接触,组织参赛选手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生活馆等主体活动,让选手们面对面感受工业文化和当工人的信心。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方文墨在沈飞集团里可以说是一个传奇:25岁就成为沈飞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0.003毫米”的“文墨精度”创造者、27岁就拥有了三项发明专利……但对于方文墨而言,最看重的荣誉,就是“振兴杯”机修钳工组冠军,使他的命运发生转折的同时,让他与心中的航空梦想越来越近。文墨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那次夺冠后,我忽然明白了很多,也让我对曾经迷惑的未来,有了清晰的答案。当我再一次走进工厂,来到我曾经抱怨的岗位,拿起曾经感到别扭的锉刀,我的心态比过去平和多了,找到了当一名产业技术工人的存在感,让我相信,当工人是有前途的!

  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践,汇聚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高技能人才,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也为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日益壮大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也为老工业基础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十年基地建设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当代青年岗位践行价值观、青春建功中国梦的见证史,是各级党团组织培育英才、服务青年的成果展,也是面向全团进一步扎实推进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