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南京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28.10.2016  17:34



十二五”期间,南京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在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十二五”期间南京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特征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超过8%,2015年末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4%,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

(一 实力壮大、贡献增加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435家,较2010年净增274家,增长12.7%;资产总额合计5256.4亿元,较2010年净增1777.3亿元,增长51.1%;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产值7799.8亿元,较2010年净增2690.7亿元,增长52.7%,年均增速达8.8%,其中2011年增速达22.2%;从户均规模看,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户均规模逐年扩大,到2015年末户均规模达3.2亿元,较2010年增长0.8亿元/户;与规上公有制工业相比,全市规上公有制工业年度产值规模在“十二五”后期有所缩小,而非公有制工业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年度产值总量逐年增长,规模得到有效扩张。

图1:“十二五”期间南京规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对比图

二是内资份额提升明显。 从规上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构成看,内资企业所占份额最大,2015年末拥有企业数1852家,较2010年末净增308家,占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数的76.1%,较2010年末占比提升4.7个百分点,产值总量达3826.2亿元,较2010年增长59.1%;2015年末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中港澳台资企业、外资企业数分别为189家、394家,较2010年末分别减少6家、28家,但产值总量均有所提升,分别较2010年增长85.7%、38.3%。

表1:2015年南京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构成情况

三是社会贡献不断加大。 2015年,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税总额672.9亿元,较2010年净增164.5亿元,增长32.4%;2015年,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吸纳就业人数58.2万人,较2010年净增7.0万人,增长13.7%,增速快于全市6.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4.2%,占比较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在新增就业中,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到132.1%。

表2: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及占比情况

(二)稳定增长、支撑增强

一是主导产业增长有力。 从企业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等指标看,南京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四大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行业、化工行业、电气机械行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2015年合计实现产值3839.6亿元,较2010年增长55.4%,增速高于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四大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2%,较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全市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2015年,四大产业中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工总产值分别较2010年增长80.1%、73.1%、27.8%、14.8%,其中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实现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12.5%、11.6%。

表3:南京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产值情况

二是亿元企业支撑有力。 2015年,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产值达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共1123家,较2010年净增404家,增长56.2%。亿元企业数占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数的46.1%,占比较2010年提升12.8个百分点。2015年亿元企业合计实现产值7167.2亿元,较2010年增长61.6%,快于同口径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增速8.9个百分点,占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1.9%,占比较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拉动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增长53.5个百分点。

(三)结构优化、亮点频现

一是 私营经济 领先增长 2015年全市规上民营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52.9亿元,占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7%。其中,私营工业表现突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7.8亿元,较2010年增长81.9%,快于规上非公有制工业增速29.2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9.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拉动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增长20.8个百分点,占全市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2%,较“十一五”末期提升4.8个百分点。

二是 高新技术 实现跃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倍增,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631.2亿元,较2010年(同口径)增长217.6%,快于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增速164.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总量实现跨越增长,份额也明显提高:2015年非公有制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占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6%,较2010年大幅提高24.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由2010年末的49.3%提升至64.9%。

三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向好,实现战新产值1986.0亿元,同比增长15.2%,高于全市工业战新产业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战新产值占全市工业战新总产值比重为74.3%,占比较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即超七成工业战新产业产值由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非公有制工业战新七大产业中,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六大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非公有制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产值占比超八成。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缺乏大型领军企业。 2015年,全市规上2435家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大型、中型、小微型企业分别为55家、361家、2019家,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大型、中型、小微型企业的57.9%、83.8%、92.3%,即全市小微型工业企业中超九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而大型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不足六成。2015年非公有制企业户均规模(3.2亿元/户)低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6亿元/户,企业规模仍存在明显差距,整体抗风险能力偏低。

二是企业制度建设落后。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经典形式,而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具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特点,2015年,全市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含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合计1798家,占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数的73.8%,其中股份有限公司189家,占7.8%,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运行效率偏低,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生产成本较高。 从生产成本看,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主营业务成本较2010年增长43.0%,高于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速1.8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元,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5元;“两项资金”占用总额较2010年增长59.0%,快于同口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5.0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增长62.4%,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49天,较2011年增加10天,资金回笼困难加剧;产成品增长46.1%,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4天,较2011年增加2天,产成品库存压力不减。

二是效率处于低位。 从盈利水平看,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较2013年高点(7.9%)下滑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2%,较2013年高点(8.5%)下滑3.3个百分点;从运行效率看,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人均产值为134.0万元,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0.6万元/人,总资产贡献率为13.7%,产品销售率为97.7%,分别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3个、0.3个百分点。

(三)行业选择单一,市场准入困难

由于非公有制工业资本存量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难以与国有资本相比,因此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大多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例,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来源结构单一,行业选择偏好明显,主要集中在电子产业:2015年规上非公有制工业中,电子产业产值占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且多数企业为龙头行业衍生出的零配件制造企业,而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仅为2.9%、2.7%、2.0%。同时,部分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高筑,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受到准入门槛、国家金融和税收政策的“不平等待遇”,对企业资质、业绩和注册资本要求过分严格。

(四)资金普遍紧张,融资成本高企

由于资信程度不高,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大多数民营资本达不到相关的融资和上市条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突出表现在: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核手续繁琐,融资成功率低,融资成本高企。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发生财务费用57.9亿元,较2010年增长89.2%,其中利息支出54.7亿元,较2010年增长69.3%,增幅分别高于同口径主营业务成本增幅46.2个、26.3个百分点。

三、促进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一、促进体制机制转变,提升发展水平

促进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诚信建设,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管理培训;引导企业积极对接优质项目、资金和信息,争取区域示范项目,抓住契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在稳定客群体基础上,积极主动在市场中发展具有潜在消费能力的新客户,努力增加销售渠道,拓展新市场;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自身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服务等方面知名度。

(二)二、增加精准扶持力度,打破行业壁垒

加快出台更切实细致的操作性政策和配套措施是进一步打破垄断行业壁垒的关键,应将如何进入、进入后如何管理、如何与现有国企协调等具体细节予以明确,而非仅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基础之上;落实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行业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对部分特殊行业进一步放开竞争,遵循市场规律,为民营资本进入开辟绿色通道。

(三)三、营造平等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建立者和秩序的维护者应对非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破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针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贷款“快、急、频”等特点涉及审批流程,优化信贷业务流程,简化信贷办理手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两个不低于”目标的实现;对产品有市场、科技含量高、效益良好的非公企业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非公企业可允许发放部分信用贷款;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的方式约束非公企业借贷行为,培育有实力、有信誉的非公企业借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