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的民生图景
新华社10月26日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百姓心中的“十三五”民生图景》,文章说,“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正待起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而一幅日益清晰的民生图景,也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应激荡,激励着13亿人民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面小康需要坚实而全面的社会保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未来五年,完成各项民生指标压力不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任务不轻,要将民生指标逐项分解细化,采取强力措施一项项落实。
可以预期,“十三五”时期,越来越多的民生领域将创新体制机制,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老龄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时期,民生保障更需要全面、细化,范围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
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2020年将实现全国统筹,无论生活在农村、城市,都将有基本保障;城乡低保、棚户区改造配套、学前教育、全民健身等民生领域将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将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农家子弟上得起学,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唯分数论”逐步淡化。
“民生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基。”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刘迟认为,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完善社会保障,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小康社会重要价值标准。
“十三五”期间,扶贫将会越来越重视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已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即通过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形成“六个精准”。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让最后7000多万‘锅底人群’摆脱贫困,必须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
实际上,下一步扶贫路径已经清晰明确——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未来五年,这‘五个一批’政策,是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前进方向。”洪天云说。
被社会广泛关注的“APEC蓝”也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天更蓝、水更清、食物更安全……这些内容,将在“十三五”发展蓝图中有更多体现。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顶层设计。
从事中国国情研究30载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是中国第一个通篇贯穿绿色发展理念与举措的五年规划,将会进一步强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比如“十二五”对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还是PM10,“十三五”将会实行PM2.5。
展望“十三五”,我国将从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角度,更加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力转变、公共服务的持续升级、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绿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确立,普通百姓的幸福指数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