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彻夜陪护半月没回家 为重症儿点亮生命之光

09.12.2015  09:17

  凌晨3点,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室。重症患者床前,一名特殊的医生“陪床者”戴着眼罩,和衣而卧,已然酣睡。科室同事随手拍下这一幕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昨天,这张照片就被刷屏了。这名特殊的陪床者,是急诊科的副主任医师陈旭锋。为了抢救病人,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都住在急诊室内。

  -他是谁?

  省人医急诊医生睡病房守护患者

  戴着眼罩,穿着白大褂,一人躺在睡椅上,满脸倦容……这样一张照片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很多人不停在追问,他是谁,在干什么?

  其实,这是发生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室的一幕。拍摄时间是12月6日凌晨的3点,拍摄者是吴鸿浩医生。他紧急处理完一例急救病例后,按惯例在病房内巡视,原本疲惫不堪的他,却看到更为疲惫的同事,深受感动的同时,拍下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这位正在酣睡的同事,是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旭锋。

  吴鸿浩医生当时还拍了一张监护室内的全景照片,可以看到,陈旭锋的对面,就是一名重症患者,浑身插满了管子,各种监护仪器围在患者身边。

  昨天,陈旭锋说自己当时并不知道同事拍了照片,更没想到微信传播得那么火,其实这样的事情很普通。

  -他陪着谁?

  一位来自农村的重症心肌炎患者

  那么这名医生陪护的又是谁呢?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重症患者。

  昨天,陈旭锋告诉记者,患者来自农村,才15岁。入院前一周感觉有点感冒,也就是轻微的鼻塞、咳嗽,没有其他特殊症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大约一周后,突然头痛、发烧,体温达到39.5度,家人赶紧送往当地医院治疗。治疗后,症状不但没缓解反而加重,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心电图检查显示房室传导阻滞,血液指标提示有心肌坏死,医院赶紧派救护车,11月22日将患者转运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主任张劲松查看患者情况及检查报告后,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由于患者心肌损伤严重,出现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建议即时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为何要陪床?

  24小时监护,每小时要检查一次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对付猝死的最好方法。专家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猝死,最大危险就是心脏停止跳动,大脑缺血。这个技术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工心肺”,因为拥有强大的心肺替代功能。急诊科副主任孙凯介绍,这个技术对护理要求极高,一旦出现血液流速不稳、血栓或者出血等情况,将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基本上每个小时要查凝血功能、电解质等,根据检查指标来调整凝血药物剂量以及补充电解质,也就是说,要24小时严密监护。

  据陈旭锋介绍,其实抢救和照顾患者的不止他一个人,梅勇医生,以及黄夕华、高永霞、刘源、任尧4名护士。一名医生两名护士为一班,团队分成了两班,轮换照看。不过,从11月22日晚上入院至今,已经过去半个月,他和梅勇医师都没回家,全都住在了急诊。陈旭锋说:“本来医生可以轮流回家休息,但是这名患者病情重,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抢救时必须两个医生同时在,所以我们两个医生也都住医院了。

  “什么时候才能回家?”陈旭锋表示,病人病情并不稳定,这两天肯定是不能离开的。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苏州年轻医生支陪护椅通宵陪护病人

  其实不久前,在苏州,也有类似的一幕发生。照片拍摄于11月24日晚上9:30左右,在该院ICU 里,接满监护设备的病人床边支着一张陪护椅,一位年轻医生和衣而卧,以备随时应对患者病情的反复。

  守在患者床边的年轻医生名叫段善州,是苏州一医院胸心外科的住院医师。而病床上的患者李大爷已经70岁高龄,当天刚接受了心脏手术。为了能时刻掌握患者的状况,同时也为应对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时能尽快进行专科抢救,手术结束后段善州转战ICU,一直守在他身边。

  离病人近一点

  医生心定病人更安全

  -推荐感言

  在医院一线采访,惊心动魄的抢救医疗故事数不胜数,看惯了“惊涛骇浪”般生死大抢救,再看到这样一组画面时,心中仍然一动,无声的画面,胜过一切的语言,触及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啊,安静陪伴的背后,是胜过一切的安全感,这也是病人最急缺的。

  苏州的小段,觉得离病人近一点可能感觉更定心一点。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看到专家做完心脏手术基本上都不回家,经常看到专家支个躺椅在病人病床边休息。医生牵挂着病人,离得近,就更有时间应对紧急情况,医疗上更安全。

  最焦急的莫过于患者的家属,他们在翘首期盼痊愈的消息,但是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那间急症重症室,虽然常常是生离死别之地,但有了医生的陪伴,患者的心中也多了一份慰藉,这是更为重要的心理安全感。

  其实,并没有哪一条规章制度要求医生一定要像这样陪在患者身边,但是像苏州的段善州,省人医的陈旭锋,却将陪伴病人视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们也有家人,家人也需要他们的陪伴,但是在这里,他们将时间给予了病人。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病人多一份安心多一份希望。

  采访中,很多人告诉我,陈旭锋不到四十岁,话不多,就像老黄牛,甚至这次“莫名”地火了之后,还有一点不好意思。苏州的小段也是个年轻人,他们都将是医院的未来,也将很长时间与你我“打交道”。也许,在医院里,还有很多这样默默陪床的医护工作者,今天,请为他们点个赞,道一声“辛苦了”。(王波龙 刘峻 蔡铭越)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