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舆情摘要(2014年8月1日-31日)

22.10.2014  13:32

  【要闻聚焦】 

    1、国务院: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支持商保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来源:新华网) 

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使商业保险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让保险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 

        2、陈竺:用顶层设计引领卫生信息化发展(来源:健康报)

    8月15日,2014中国卫生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信息化引领卫生事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大会演讲中指出,信息化不仅支持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而且正在重构卫生体系的面貌,推动建立就医用药新秩序,帮助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优质高效的就医服务。但目前医药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其次是对信息化投入不足,中国医院目前每年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不到医院收入的5‰,而美国则超过3%;三是对信息化参与不足,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无法完全得以释放,社会公众参与度也有待提高;四是对信息化应用不足。陈竺建议,政府部门要用顶层设计引领卫生信息化发展,合理确定卫生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和优先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发挥积极作用;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优化卫生信息化平台和使用,注重互联互通,加强行业协作;医药产业和社会资本要关注卫生信息化市场,以创新性产品抢占发展先机。 

        3、国家发展改革委:219亿中央投资再为医改打基础(来源:  国研网)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下达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其中219亿元重点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是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投资145亿元,支持360个县级医院、2645个乡镇卫生院、4.4万个村卫生室、1.8万套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5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1个地市级医院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病床7.3万张,预计新增门急诊和住院服务人次达到5400多万和220多万,为1.8万名乡镇卫生院支医人员提供周转宿舍。二是改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安排投资35亿元,支持全国共113个地市级以上医院儿科(儿童医院)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约可新增病床1.33万张,预计新增门急诊和住院服务人次达到150万和63万。三是改善重大疾病防治机构设施条件。为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安排投资23亿元,支持257个妇幼保健机构、15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23个重大疾病防治机构项目建设。四是改善全科医生培养基础设施条件。为提高规范化培养能力,安排投资16亿元,支持99个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约可为2万名受训学员提供规范化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场所。 

        4、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本科生执业须经3年住院医师培训(来源:新华网)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对象、培训年限、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做出界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教育阶段,目标是培养住院医师具备四大能力,即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人员及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自愿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根据其临床经历和实践能力,由培训基地及专业基地依据相关专业的培训标准要求确定接受培训的具体时间和内容。设置了内科、儿科、急诊科等34个专业,并制定了各专业培训细则,对专业有关科室轮转时间的分配、应掌握的内容及程度、病例病种数量等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5、北京、江苏等7省(市)可设外资医院(来源: 法制晚报

  国家卫计委、商务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从2014年7月25日起,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除香港、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外,其他境外投资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设置中医类医院。通知要求,拟申请设立的外资独资医院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和变更应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6、中共江苏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源:中国江苏网)

    省委中心组8月30日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为题进行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学习会时强调,要深刻领会中央深化医改的部署要求,抓住用好我省被列为全国省级医改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江苏特点的医改路子。一要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为更好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制度保障。要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试点工作带动全省医改整体向前推进。二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要求,推动医保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要更好解决谁来提供服务的问题;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破解“以药补医”难题;公共卫生服务改革,要提高为群众健康服务水平;医疗卫生监管机制建设,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三要抓好落实,逐项分解任务,扎实向前推进。要加强向上沟通对接,确保中央改革意图在江苏得到实现;加强横向统筹协调,提高医改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加强对下指导推动,努力开创我省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新局面。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介绍了全国深化医改的进展情况、面临的问题,阐述了进一步深化医改的五大任务:即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办医、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7、罗志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来源:新华日报) 

  8月21日,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召开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座谈会。他强调,要抓住我省被列入全国省级医改试点机遇,围绕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现代医疗卫生“五大体系”。一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公立医院这个服务主体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统筹规划城市大医院、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医疗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要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逐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提升医保制度运行质量。三是构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向所有基层机构全覆盖,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制度上破解“以药补医”这个老大难问题。四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和服务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建立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在医疗服务定价、药品设备选用、医保资金运作、社会资本准入等方面,拿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配套改革举措,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医疗机构有序发展。 

      8、李学勇: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来源:新华日报)

  省长李学勇22日在镇江调研时强调,要抓住国家在江苏开展省级深化医改试点的契机,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一要城乡统筹保基本,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二要集中力量强基层,建立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机制,创新人才下移、能力提升方式,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三要着眼根本建机制,建立健全运行、监管、服务、流通、补偿、考核等各项机制,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李学勇充分肯定了镇江市近年来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采取医保差别化报销、引导群众到基层就医的做法,希望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高效为指向,进一步引导优质资源、技术、人才下沉基层,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规范基层服务,优化运行机制,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的基础。 

  【各地动态】 

  1、省人民医院眼科开设“日间病房”(来源:  新华网) 

  只要在医院住一天院,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过程,既能减轻个人经济压力,也能缓解医院“住院难”问题。8月初,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在省内率先开设“日间病房”,不仅大幅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有效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和日常花费。市民王先生因患白内障,成为“日间病房”首批病友,本次预约、入院、检查、手术、出院只花了1天时间。据介绍,“日间病房”在国外被称为“23小时病房”,病人是住院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病人,其特点是常见病,经简单手术治疗即可出院。推行日间手术治疗模式后,患者只需当日入院、做必要的检查,第二日上午手术、短时观察后午前出院,前后还不到24小时。对患者来说,节省了治疗费用,也有利于其他类似患者尽快来治疗;对医院来说,充分利用了有限优质的医疗资源,加快了病床的运转。目前眼科病区暂时开设了6张床位作为“日间病房”使用,主要病种为白内障和斜视,适用于全身情况好、无需进行全身麻醉的成年人,并且一定要经过负责医生的审核。 

  2、南京“健康云”客户端与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来源:中国江苏网) 

  “健康云”客户端与“健康云”服务平台近日在南京正式面世与运营,并为全国用户提供实时在线的全面服务。“健康云”APP是基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IOS)开发,一款旨在满足所有用户健康服务需求的应用软件。目前该产品已经可以实现预约挂号、健康资讯、健康档案、听看阅健康、健康自测、智能问诊、营养配餐、周边查、名医在线、健康咨询等十三个功能,从而为用户提供健康教育、就医服务、慢病管理、信息查询等核心健康管理服务。凭借强大的医疗专家团队和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等优质资源的有力支撑,“健康云”让普通百姓也能分享更多高端医疗资源。该平台是由南京久康科技公司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讯科技等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汇集中美欧众多医学专家、心理学家、慢病管理专家与数据库专家、架构设计师、智能计算专家等,在省经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历时十年打造的融个性化指导、预约就诊、慢病管理与服务的实时健康服务平台。目前“健康云”已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5万多名专家实时动态;提供400多家医院预约挂号,2万种药品服用方法与禁忌事项,8000多个营养配餐食谱、个人与家庭健康档案等十三个专业服务模块。200条客服专线,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专业在线服务等强大功能。 

  3、徐州市推进新农合跨省市异地就医协作监管(来源:徐州市医改办) 

    徐州市在提前3年实现国家医改“十二五”规划关于“到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目标的基础上,牵头成立由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九市62个县(市、区)参与的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初步建立跨省市沟通协调机制。为进一步加强跨省市异地就医监管工作,今年以来着力强化对承担跨省市异地就医病人救治任务的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为广大参合病人异地就医提供优质服务。近期,徐州市卫生局与宿州、淮北二市卫生局协商,抽调三地专家,成立联合检查组,以新农合基础管理、服务绩效、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为重点,对承担跨省市异地就医及时结报任务的18家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联合检查,共抽查住院病历570份。从检查情况来看,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组织机构、规则制度较为健全,有专职经办人员,并能较好地掌握新农合相关政策及要求,医院收费与新农合补偿实现“一站式”服务,大部分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增幅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住院患者满意率达到95%以上。市妇幼保健院、市东方人民医院等单位能够认真执行“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五合理”制度,在检查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受到专家组的肯定。 

  【他山之石】 

   1、浙江医改--今后首诊就到大医院或将全自费(来源:健康报) 

    近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与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要求,9月底前部分市县将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分级诊疗主要运用医保差别化支付、医疗价格杠杆和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有序就医。目的是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试点结束后,将会考虑首诊到大医院自费的可能性。《方案》指出,要实行当地医疗机构首诊制,除危急病人、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及手术病人复诊、急诊和特殊情况(如在外地工作等)外,参保人员未经转诊,自行到常住的县(市、区)域外医疗机构就诊的,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要在原有基础上明显下降。要通过医保报销,来拉开不同等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医疗服务价格也会有差别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将实施不同起付标准。医保报销比例和价格拉开,会引导病人到基层就医,市民首诊或小病去大医院看病成本将会增加。计划三年内完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试点工作。待体系完善后,市民首诊去大医院甚至可能要全自费了。《方案》明确,分级诊疗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深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主要措施是推动多点执业、提高基层医生待遇。为了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杭州已建立了省级、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市属医院每托管一家医院,市政府就给予每年100万元经费支持。分级诊疗还要加强转诊平台的建设,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信息将会完全打通,病人的病史、病历、诊治情况都可以共享。还要给到基层就诊的病人优惠。 

  【媒体观察】 

        1、日本拟用大数据控制医疗费(来源:参考消息)

  日本政府将从2015年开始,利用诊疗报酬明细表中的庞大数据来控制医疗费。政府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计算出医疗费中的浪费成分,并让各地方政府设定控制医疗费的目标。政府制定了在2025年前削减5万亿日元(约合487亿美元)医疗和护理费用的目标,而利用大数据控制将成为其中的一项手段。据测算,由于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025年日本国民的医疗费用将从2012年的35.1万亿日元增加到54万亿日元。如加上护理费,2012年为43.5万亿日元,2025年将增加到73.8万亿日元。以往的诊疗报酬明细表多数是在纸上手写的,政府要求全国的医疗机构在2014年年末之前原则上必须采用电子化方式。据统计,目前已有94.6%的医疗机构采用了这种方式,并且积累医疗“大数据”达77.56亿项。政府调查发现,各都道府县的医疗费存在着地区差。如对数据进行分析,就可找到原因并设法消除浪费。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疾病的种类对各都道府县的治疗倾向进行比较,促使开药和住院较多的地区削减这方面的开支。一般来说,医院床位相对人口较多的地区,会倾向于让病人长时间住院。如果数据能够显示这种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要求减少床位的数量。最终很可能在与行政部门关系较密切的都道府县立医院率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