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试点全区调配:让优质师资流动破解择校难
南京秦淮区试点打破校属身份、全区调配—— 让优质师资流动破解择校难
龙虎网讯 优质师资在全区流动,择校还会再热吗?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区管校用”试点。“区管校用”,是近三十年来教师人事制度最大的改革,旨在打破教师的校属身份,推动教师流动,用师资的均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被视为具有破冰意义。
有了名师就不再择校
每天下午三点半,南京来凤小区林秀玉老人出发接外孙,步行5分钟就到了双塘小学门口。入学4个月前,媒体公布游府西街小学托管双塘小学,一家人四处打听,得知由游小的副校长带几名教学骨干到双塘,是真正的托管,不是光挂个名校牌子,一家人决定放弃另一所名校的择校名额。
2014年,双塘小学187个新生入学名额,却有625位学生报名,学区孩子入学率达到92%。而两年前,这里的学区孩子入学率至多20%,周边的孩子都在外择校,家门口的学校无人问津。
双塘小学的校长成剑说,刚过来时,他不愿提自己的新岗位,自我介绍都要强调“我还是游小的副校长,兼双塘小学的校长”。现在,学校的校容、教师作风,都有了喜人变化,成剑有了价值感,对双塘小学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但受人事制度的制约,他的人事关系还在原来的学校,工资也由原来的学校发放。
推动师资流动更要扎根
从鼓励、政策倾斜、到成为高级职称申报必备条件,南京一直在推动教师流动。全市有教师(包括高中教师)5万多名,2012年以来,流动教师7000多人次。但薄弱校校长普遍反映,短短一两年的支教,流动下来的老师无法融入集体,上完课就走,仅影响了一个班的学生,没有发挥面上的带动作用。而优质校的老师一旦面临流动,也多有抱怨,心不甘情不愿。
在南京秦淮、鼓楼等区,这两年都在推行师徒结对、手拉手、导师团等柔性的教师交流制,在马道街小学校长陈言武看来,这些手段都有效,但学校最需要的还是有几名优秀老师能扎根下来,像鲶鱼一样激活整个教师队伍。
近十几年来,择校热又人为地拉大了校际差距。好学校吸引了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反过来又增加了学校的名气。结果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要求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打通优质薄弱校之间壁垒
今年,南京秦淮区将在全区实行教师“区管校用”。区教育局局长李海岩希望借此次打破“教师一辈子呆在一所学校”的传统体制。大概思路是,全区建立教师服务管理机构,所有的教师分批次和此机构签约,逐年推进。“打破教师属于学校的心理定性,让教师流动变得顺畅。”李海岩说。
秦淮区的“区管校用”不仅将打通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壁垒,而且为初中和小学之间教师的流动开辟了政策通道。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寄望“区管校用”为所有教师创造同样开阔的职业空间和多样的职业体验。小西湖小学的骨干教师卞传娟流动到一所薄弱校后,真切地体会到因为生源的不同,教学效果有巨大的差异。不少薄弱学校的校长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眼下对不胜任的教师毫无办法。“教学的事,难以定性,只要他不犯法,你就拿他没办法。”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实行绩效工资后,名校弱校的教师,工资都差不多。在薄弱校,工作量不大,家长要求不高,学校圈子封闭,教师容易懈怠。以后,校际流动成为常态,教学不用心,难免遭淘汰。
“区管校用”,名校受到的也不全是冲击。夫子庙小学校长冯爱东说,职称名额按学校核定,优质校优秀老师多,职称难评,以后全区统一竞争名额,优秀的老师机会就多了。
“区管校用”,这项针对教师的改革势必对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固有利益产生冲击。在南京市级层面,何时全面推开,尚无时间表。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说,用制度让教师流动,乃大势所趋。作为政府部门,要在资源分配中保护弱势,体现公平,而教育的公平将在教师的流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