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凌桥乡多管齐下开展秸秆处理工作

03.11.2015  08:45

  秋收时节,走进淮阴区凌桥乡,满怀丰收喜悦的农民加班加点地多渠道处理秸秆成为该地区秋收农忙季节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这儿,昔日叫人烦心的根根“稻草”竟变成了农民腰包里的根根闪亮的“金条”。 

  一是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秸秆处理工作的重要渠道,约占30% (夏季100%), 既解决了秸秆乱抛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肥了农田,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添了后劲。 

  二是制成青贮饲料。农民经纪人王文石开办了联盛生物质有限公司,把青青的稻秆经过一系列的发酵工序处理,变成牛羊适口的好饲料,倍受南方地区养殖公司的青睐,目前公司刚起步,但产品定单已源源不断。 

  三是秸秆打捆发电。王文石的联创秸秆利用合作社,把全乡50%的秸秆打捆成包,运到泗阳县秸秆发电厂作为发电的原材料,经济效益也不错。 

  四是把秸秆打成草帘。泗河村打草帘的习俗已有多年,农民把稻草打成草帘作为保暖物用于解决本地及周边地区农户冬季塑料大棚的保暖问题,农户亩可净增收入百元。 

  可行的多渠道秸秆处理方式,杜绝了秸秆焚烧、乱抛、乱扔的现象,实现了秸秆“双禁”的“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田,不染一个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