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重创的日本战舰首露真容

17.04.2015  10:15

  珍贵绘画再现甲午海战悲壮场景——

  

  ①“西京丸”号首次亮相。②黄海海战。③丰岛海战。

  120年前的今天(1895年4月17日上午10点),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等,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了《马关条约》。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20年,详尽的史料清楚记录了那段历史。15日,南京鼓楼区委统战部召开《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座谈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仲丹教授讲解了《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会赠送给南京大学的书籍中,有不少再现当时情景的历史绘画,有的是首次在国内曝光。

  被邓世昌重创的“西京丸”号首次亮相

  陈仲丹教授告诉记者,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会赠送给南京大学的几万册书籍中,他发现了一些历史画,用的是日本典型的浮世绘绘画手法,从双方交战到最后清朝派出李鸿章无奈签订《马关条约》,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那段历史,发人深省。

  “这些画作就是绘制了清军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由于当时中国没有照片,也没有画师绘画这场战争,因此可以说这批画是唯一描绘当时这场战争的珍贵影像。”陈仲丹告诉记者,被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的舰队鱼雷击中,但没有爆炸的日本“西京丸”号快速巡洋舰,也在这批绘画中被发现。

  “‘西京丸’号是在黄海大海战中被重创的,这也体现了北洋水师一定的战斗力。”陈仲丹教授告诉记者,海战打响后,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先后向日舰“西京丸”号发射3枚鱼雷,重创“西京丸”舰。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曾被枪击

  “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地点在春帆楼,春帆楼原是日本马关市红石山下海边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却因为在1895年的三四月间,晚清大臣李鸿章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与日本代表在这里谈判,以结束正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并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而被载入史册。

  陈仲丹还披露了《马关条约》签订前发生的一个插曲,“3月24日下午4时15分,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驻地引接寺。行至距引接寺不远时,一个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暴徒向李鸿章开枪射击,小山丰太郎被捕后声称:日军不应放弃占领北京,他反对这时与中国签订和约,此人后被判处无期徒刑。

  金陵制造局,南京的“李鸿章元素

  “作为《马关条约》谈判和签订的关键人物,李鸿章被后世争议颇多,而他与南京,也有不少渊源。”陈仲丹表示,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金陵制造局和位于四条巷的李鸿章祠堂。

  1865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制造局。“在金陵制造局,工匠们制作出大量现代化武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1883年底,中国与法国在越南与中国边境、近海持续发生冲突。在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中,金陵制造局的先进武器,从秦淮河运出,直接送往西南前线,帮助中国军队在镇南关战役中打败法军。而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也有不少武器是出自金陵制造局。

  而另外一个误会则是李鸿章祠堂,有不少市民认为李鸿章祠堂是李鸿章的住所,陈仲丹表示其实不是。“他住在两江总督府,也就是今天的总统府旧址。”李鸿章祠堂主要是别人纪念他建的祠堂。通讯员朱莉莉记者成岗黄欢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