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辩论“女子如何才有德”

07.11.2014  16:29

我方认为,对女性任何‘德’的要求,必须以女性是具有平等、独立人格的人这一核心作为出发点,不能因为女性身份而有任何差异。”一位辩手总结陈词的时候说道。11月4日,针对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女德馆的盛行,一场有关“女子如何才有‘德’”的辩论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辩论的双方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主,也有其他高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关注性别议题的社会人员和媒体人士,总计近30人参与了这次活动。

孙露露(应采访人要求为化名)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她和其他三位研究生同学一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张莉莉教授的指导下,具体组织了这次辩论。对于类似的辩论活动,孙露露说自己已经很熟悉了。“我对于性别平等的议题一直都有关注,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性别平等方面的,而且在此前教育生涯中,也一直在课堂宣传性别平等的性别知识,此前也多次开展了类似的工作坊。”孙露露告诉本报记者。

尽管如此,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也并不轻松。自9月份女德馆的消息刚报道出来之后,张莉莉教授和同学们一起组织策划了这次活动。两个月来,她们小团队不仅搜集了有关女德馆的丰富资料,而且采访了在校学生、保安、环卫工人等不同的群体,询问他们对于女德相关话题的看法,如“你如何看待三从四德”“贤妻良母都应该有哪些标准”“对于女主外男主内如何看待”“你是不是贤妻良母/需要找一个贤妻良母吗?”……并将这些采访录制成视频,配上女德馆的资料,为辩论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也为到场的观众了解不同群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供了较好的铺垫。

辩论主要围绕“是否应该通过传统文化弘扬女德”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辩论的一方强调: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糟粕,但是更有精华,所以要继承,而且这种继承是不分男女的。比如道家就有阴阳和谐、互补的思想,而且也有以柔克刚的思想。女德是对女性的要求,更是一种保护。

针对这一陈述,反方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他们强调,传统文化精华固然需要继承,但是要活学活用。比如关于阴阳和谐、男女互补的思想,就应该是男女性别气质、性别分工都是可以互补的,而不是固定男主外、女主内,也并非一定要男强女弱,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来自由选择。而关于“女德”是保护的观点就更为荒谬,这些否定女性独立人格、“他者化”女性的“”让女性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为了男权的肆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些精彩的辩论不时获得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经过几轮针锋相对的辩论之后,让女德馆的逻辑、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更为清楚的呈现。在场的为好优教育负责人刘治敏告诉记者:“这个活动对于大家认识‘女德班’的荒谬逻辑,提升性别平等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这也正是组织者之一的张莉莉老师的心声,张老师告诉记者:“基于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我们老师、学生应该表达我们的立场,应该发声。”虽然组织类似活动有很多难度,但是张老师说她相信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辩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更有力量。“因为自主性对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对女孩子而言也不例外。”张老师对发声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对发声的理解是营造性别平等的舆论空间,不能让人感觉这些事情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孙露露则希望大家通过参与活动能够明白,在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女德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大家原本觉得性别平等获得不错的成果,但是女德馆这么流行,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我们的成果,希望大家讨论。”对此,张莉莉老师也强调,“希望女德议题的讨论,不能仅仅限于某个国学馆,而是针对社会危机中的性别平等议题应该更加广泛、持久地去关注。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