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项重点工程提升行业实力

26.01.2015  17:30

      全年版权登记51.08万项,比2013年增长19.1%,占全国登记总量的一半以上;人均银幕数居全国之首,接近世界电影发达国家水平;8部作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位居全国之首……2014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在电影、电视、图书等多个领域,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谱写了北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新篇章。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李春良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2015年,北京将实施精品生产工程、产业升级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科技应用工程、走出去工程、“版权之都”工程、网络新媒体管理工程等7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的整体实力。

      推出原创精品 赢得持续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局高度重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组织引导创作了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文化精品。其中,中国梦主题电视剧有《北平无战事》《十送红军》《青年医生》等25部作品;围绕献礼新中国成立65周年,引导创作了《为了明天》《平凡的世界》《刘少奇的故事》(续集)等6部影视剧。

      2014年,北京市局不断加大精品创作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以此推动精品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影视剧的创作生产。2014年推出的“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有电影《天河》《北京时间》《徽班进京》等,电视剧有《巨浪》《生死三八线》《北平无战事》等,动画片有《戚继光》《小小画家熊小米》等,纪录片有《宋之韵——宋词》,图书有《吾血吾土》《北京时间》《上庄记》等。

      “2014年可以说是北京广播影视、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李春良说,“在‘两局合并’的大背景下,北京的影视生产、图书出版以及版权交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合力促进首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健全管理机制 宣传服务到位

      2014年,北京市局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等资源优势,聚合首都影视产业联盟、首都影院联盟等社会团体的力量,从多个环节入手研究健全行业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局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扶持奖励机制,出台了《北京市优秀影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剧本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重点题材影视剧(含动画片、纪录片)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使得北京市局在行政手段之外,多了一项引导影视剧、图书创作方向的抓手,为首都影视生产、图书出版的前期创意和打造精品佳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为从事影视生产、图书出版的企业服务,北京市局还不断努力加大对普通市民享受文化产品提供服务保障的力度。”李春良告诉记者,2014年,北京新增影院23家,新增银幕155块,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8.9%。北京已达到平均2.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人均银幕数居全国之首,并接近世界电影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还推出了“艺术电影”“经典电影”和“儿童电影”主题影片放映特色影院试点,在固定影厅、固定时间进行主题影片放映。与此同时,北京市局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指导和管理力度。

      抓好重点工程 促进产业转型

      “重点工程对新闻出版广电产业发展起着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李春良说,2015年,北京将实施7项重点工程,推动新闻出版广电影视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李春良介绍说,在精品生产方面,北京市将贯彻落实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成立北京出版基金,实施出版原创推新工程、中国梦影片创作工程,加快推进《徽班进京》《北京时间》等重点影视剧的创作生产。

      在产业升级方面,将重点抓好对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中国出版总部基地等集聚区的引导和扶持,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深度合作,继续实施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积极搭建交流交易和展示平台,将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成全国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惠民方面,北京市2015年将继续办好北京书市和北京阅读季,推进社区益民书屋和工地书屋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阵地化、数字化。

      在科技应用方面,北京将加快发展新媒体新业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引导相关企业发展三网融合新业态。同时,北京还将加大对走出去精品游戏出版物的补贴力度,支持电台电视台节目境外落地,支持走出去机构在海外实施公司化运作、本土化战略、全媒体发展;完善正版示范体系建设,健全版权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北京地区版权输出;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设网络视听节目取证系统,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