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刀”长路漫漫 破解难题需多方给力

19.03.2015  15:19

2015年的刀鱼捕捞季已经开始大半个月,但新港渔村里还有几个老渔民至今颗粒无收。“芦苇齐腰高,刀鱼用担挑。”看来,这句渔谚离现实已经越来越远。

 

野生江刀产量骤减,关于刀鱼的人工养殖话题被推至风口浪尖。靖江作为长江刀鱼主产地之一,能否在刀鱼人工养殖上有所作为?

 

家养”的刀鱼长到2两了

 

早在2004年,我市已经开始研究,通过捕捞野刀鱼苗人工驯养的方式,实现刀鱼人工养殖。然而,要想驯服性格暴躁的江刀并非易事。

 

刀鱼一旦被网住就会拼命挣扎直至筋疲力尽,因此被捕捞上来的刀鱼基本难以存活。解决刀鱼出水即死是人工养殖刀鱼的第一步,靖江在解决这一难题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8年我市独特的采捕技术可让刀鱼幼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全国首屈一指。2008年~2012年期间,数以万计的刀鱼幼体先后游进我市马洲岛、新桥镇、孤山镇等地的四个刀鱼人工养殖点。

 

眼下,在我市马洲岛,有几片貌不惊人的水塘,这里养殖着4年前由市农委放养的8000余尾野生刀鱼苗。

 

刀鱼养殖池塘与普通池塘相比,“外貌”上并无差别。但仔细对比会发现,刀鱼池塘内的水质比周边塘口清澈不少,水下有不少小鱼、小虾。“刀鱼个子小,脾气却不小,特别难伺候。”马洲岛刀鱼养殖技术负责人邵文光说,与普通家鱼相比,刀鱼在池塘水质、饵料配方等方面很挑剔。普通家鱼养殖塘一般月余换一次水,刀鱼爱干净,半个月内一定要换一次水、消毒一次。

 

近日,基地的工作人员捕捞发现,池塘里的刀鱼中个体大的能达到2两左右。

 

探索十载仍难量产

 

与周边同期养殖刀鱼的海安相比,靖江自然条件养殖出的刀鱼个头算是比较大的,但总体成活率偏低,尚未形成量产。

 

实话实说,刀鱼人工养殖我们还只走了一小步,就是把刀鱼养活了,离真正的人工养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市农委水产站站长朱爱奇说,“首先要解决种苗人工繁殖难题,还有饲料投喂难题。

 

目前我市“家养”刀鱼的种苗来源完全依赖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刀鱼资源不断减少,采捕刀鱼幼体而形成的资源优势不复存在。要想获得稳定的种苗源,实现刀鱼人工繁殖是必由之路,然而刀鱼刚烈的脾气却又一次成为大障碍。由于人工授精时需要工作人员把刀鱼抓到手上,脾气刚烈的刀鱼拼命挣扎,人工繁殖的过程中死亡率非常高。眼下,这个难题已经是制约刀鱼规模化养殖的世界性难题。

 

此外,刀鱼的口味相当挑剔,只喜欢天然生物饵料,但究竟该喂哪些饵料,目前各地的试养基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刀鱼还喜欢“住得宽敞”,无法提高养殖密度,推广难度较大。

 

朱爱奇的顾虑,在邵文光口中得到证实。邵文光坦言,刀鱼“触网即死”,每次下网捕捞,都会对塘内刀鱼造成严重损耗。没有十足的把握,工作人员一般不会轻易下网。“养殖成活率低、饵料成本高、捕捞困难,单从这三项来分析,规模化养殖刀鱼要走的路还很长。”邵文光说。

 

有待社会各界共同“给力

 

渔业专家们研究刀鱼养殖的目的并非仅限于食用,他们希望能够承担延续这一物种的任务。“人繁成功后,一旦野生长江刀鱼绝迹,养殖基地内的刀鱼能成为‘火种’,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来重新恢复这一物种。”朱爱奇说,十年前,野生河豚鱼在长江中几乎绝迹,当时水产部门大量放流人工养殖的河豚鱼,十年后,长江里终于又有了野生河豚的踪迹。

 

人工养殖刀鱼,是改变刀鱼濒危现状的重要手段。靖江人工养刀起步较早,但发展后劲却明显不足,其中原因何在?

 

朱爱奇说,目前,靖江人工养刀试验的资金主要来自科技三项经费的扶助,资金少制约了养刀试验的开展。此外,长江刀鱼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靖江作为县一级城市,在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刀鱼人繁难题的破解还需要更高一级部门、有实力的科研院校等共同努力。在研究过程中,对野生江刀资源的保护也迫在眉梢。非法捕捞让江刀资源锐减;水电工程、采砂作业、疏浚航道等水工建设的增多,改变了长江的水文环境;沿江企业的排污,恶化了长江水质,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刀鱼的产量,这些问题光靠渔业部门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