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65亿次马云为他站台 29岁的他要做未来野心家

23.10.2017  19:43
“刷脸”65亿次马云为他站台 29岁的他要做未来野心家 - 新浪江苏
“刷脸”65亿次马云为他站台 29岁的他要做未来野心家 - 新浪江苏
“刷脸”65亿次马云为他站台 29岁的他要做未来野心家 - 新浪江苏
“刷脸”65亿次马云为他站台 29岁的他要做未来野心家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只有29岁的他,和团队一起开发出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人脸识别技术,用户登录网络账户时,完全可以通过面部识别代替输入密码,不到一秒钟的工夫就能实现身份认定。今年,他又靠着“刷脸”荣登福布斯颁布的亚洲30岁以下领袖人物企业科技人物排行榜的榜首。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和竞争激烈程度都不断上涨,印奇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底气十足:“未来,我们要做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智能公司。

   六年前开始创业,

   他瞅准空白认定“要刷脸

  作为当下最火爆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人脸识别技术正在不断普及。火车站、银行甚至是支付宝都开启了“刷脸”功能,通过对面部的识别来达到身份认定,大大提高了出行和支付的效率。这背后的技术支撑,正是来自印奇和他的旷视科技团队。他们开发的世界上最顶尖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概率高达97.27%,比facebook的97.25%还要高。

  带着这样的“成绩单”,印奇入选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30个领袖人物”,荣登企业科技人物排行榜的首位。今年8月,他又以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的身份登上了湖南卫视《我是未来》节目的舞台,做了时长5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带着年轻人独有的张扬——《做未来的野心家》。

  肆意的表达方式,

  让“印奇”这个名字真正成了当红热搜。

  网友们开始深挖印奇的成长故事,

  随即“”的一声惊掉下巴,

  那些小说里宛如“江直树”一般的学霸人设,

  拿来形容印奇的学生时代似乎一点都不夸张

  这些经历带给印奇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每一段经历对我都非常关键,‘姚班’是一种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对AI领域研究的启蒙,而哥大则在硬件层面给了我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一代的视觉革命。”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求学生活,印奇如是总结。

  另一个被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莫过于印奇的“眼光”:2011年的人工智能远没有现在这样火爆,印奇怎么就能瞅准了它的巨大市场空白,一个猛子扎下去钻研到了今天?“我们正好赶在了技术变革的时间周期上”。在印奇看来,技术驱动型的成功企业大多不是因为公司本身有多牛,而是其所处时间点刚刚好。

  “我们创业时正处在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前夕,时间点踩得准,运气比较好,这是大前提。但怎么把技术运用到市场里,实现商业价值,还是面临很多挑战的。”印奇觉得,推动自己不断前行的梦想也很重要,“其实火与不火本身不是创业的出发点,真正推动旷视、推动我来创业的其实是一个梦想,或者说是愿景。这个愿景是我们最终相信人工智能会带给人类世界美好,而旷视就是循着这个愿景不断地前行。

   刷脸”65亿次,马云都为他“站台

  要在空白领域闯出自己的空间,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孤注一掷的底气和野心。对此,印奇毫不掩饰:“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想做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旷视实现野心的方法是,一步一步来,所以我们走向远方的路上一直脚踏实地,而火不火只是取决于我们身边同行者的数量。

  在旷视科技的同事眼里,印奇是一个目标感极强,适应性极强的人,发展快速的背后对他个人成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年轻人可以经历的‘青春’对他来讲几乎是不存在的。非常有野心,又非常脚踏实地,从来不看过去,只盯着未来。

  印奇是个军事爱好者,他所在的旷视科技,一些会议室用战役来命名,如“淮海”和“华北”。“虽说我们是希望成为Google一样的技术型公司,但是我们的销售部门还是希望可以保持战斗者一样的狼性文化,所以在对外市场层面,这些区域的会议室都用战役来命名。

  创业初期,印奇也走过弯路。“旷视第一个产品是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游戏,而现在则是利用智能云和感知物联技术为城市提供智能服务,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工智能企业在之前是没有前人的轨迹的,每一步都是选择,选错了可能就失败了。

  印奇所说的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游戏名叫《乌鸦来了》,玩家通过摇晃头部控制游戏里的稻草人,拦截从天而降偷食庄稼的乌鸦。虽然只是印奇和伙伴们大学时代的一个参赛作品,但游戏很快冲到了中国区苹果App Store游戏排行榜的前五名。下载量尽管不俗,但游戏仅仅给他们带来了几千元的盈利收入。团队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做游戏的料,靠着技术起家,还是应该回归技术本行,认真地研究“刷脸”才是正道。

  研究的过程和深奥的算法,对于非计算机领域的读者而言完全陌生,但印奇给出的这组数据却足以说明他们的辛苦程度:“目前,我们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大概超过65亿次‘刷脸’技术服务,这背后用于训练的次数会几倍于这个数字。

  65亿次的数量和高达97.27%的成功率让互联网圈的大佬马云“闻风而来”。他选择了旷视科技作为阿里巴巴的合作伙伴,为支付宝开发人脸识别模块。在2015年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更是亲自演示了“刷脸”支付的神奇一面,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这两位贵宾,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刷脸技术,并当场刷自己的脸给嘉宾买礼物。这项“刷脸”的支付认证,就是由蚂蚁金服与旷视Face++合作研发,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人们总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件很复杂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情,但是我们做的就是让这些技术来为我们搞定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印奇说。

   人工智能目前实现“读心”还很难

  人工智能真能像印奇所说的“接地气”,进入寻常百姓家?绝大多数人可能要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因为此前,人工智能的每一次“上头条”,都无异于一次“狼来了”——2016年3月,Al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了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2017年,它再次以3:0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

  “人脸识别”无缝衔接了这股热度。上个月苹果公司的发布会,新款iPhone加入的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吊起了普通大众的胃口,种种误会和疑问接踵而至:“网红脸”咋办?真能一个刷脸打开多个人的手机?双胞胎咋办?人脸识别怎么破解?化浓妆和素颜差别太大咋办?真要是卸了妆,那连手机都没办法解锁了……甚至有网友考虑得“长远”,“以后要是在银行被歹人胁迫,岂不是钱被盗走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原来要密码,现在只要刷脸呀。

  网友的担忧在印奇看来有些多虑,“机器对于人脸的识别能力已经超过人类很多,而且机器与人类做识别判断的基础已经不一样,机器会用人脸上上百个关键点的组合来给每一张脸一个特定的代码,总结来讲,人脸的精准度已经和指纹看齐甚至更高。”印奇举了个例子,“小米手机的人脸解锁技术就是旷视提供的,我们的误识率已经控制在十万分之一,而识别速度更低于0.1秒。”印奇拿起手机,亲自演示了刷脸技术的全过程,“所以针对人脸技术所谓的担心,我们觉得需要更多的实例去让公众理解目前的技术现状。

  “人脸识别”的未来世界里,出门可以不用带手机,到哪里都能刷脸。那么未来的人脸识别会不会进一步发展到“读心”的程度?通过刷脸掌握人的微表情,然后判断这个人这会儿正在想什么?此前,扬子晚报关于人脸识别的报道中就曾经探讨过这一问题。印奇认为,要实现人工智能“读心”目前来看还很难,“因为在想什么是一个非常宽的定义范围,人类尚且不能很清晰地作出判断,而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也短期内不会实现。

  有别于普通大众的多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印奇觉得,人工智能还是要回归到“”上,“智能”只是为“”服务。南大计算机系博导周志华教授在接受紫牛新闻记者专访时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工智能并没有野心要取代人。

  “智能技术提升带来的,是人群‘迁移’而非‘分化’。生产力的进步,确实会带来社会结构的调整,但并不是所有技术,都会直接带来阶级分化。”印奇表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非常中性的技术,它横向地为各个领域实现升级,同样,也可以强化不同类型的人。

  印奇觉得,人工智能依然是当下的创业风口。“但是这个领域创业的成本也是不断升高,而技术变现难度也很高。

   ✎快问快答

  问:你到现在为止接触的这么多科技大佬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答:其实每一位大佬都十分特别,都是我的导师。

  问:吃瓜群众们一直在期待一个比较:以旷视为代表的国产“人脸识别”和iPhone的人脸识别相比,谁更牛?

  答:从精准度和速度上来看,不相上下,但是旷视和苹果使用的是两种方式解决问题,并不能统一来比较。

  问:六年来,有没有什么机遇是自己错过的?

  答:六年对于创立企业来说很难讲机遇的得失。

  问:就在几个月前,关于人工智能最热的话题还是“人机大战机器人获胜”,这个月“人机大战”的热度被“人脸识别”取代,预测一下,接下来还会有比“人脸识别”更热门的技术出现吗?

  答:新闻其实就是喜新厌旧,热点不会一直存在。

  问:到那时,若是人脸识别不再“当红”,会选择调转方向做其他方面的研究吗?

  答:旷视的愿景是做最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人脸识别只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很小的一个领域。

  问:评价一下你的另外两位同学兼合伙人。

  答:我们三个人非常互补,文斌是旷视在人才、技术、产品上的奠基人,而杨沐则是底层代码、工程的奠基人。我们可能都是比较典型的理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