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去,到百姓身边去”

13.04.2015  14:10

    “那天,看到村里来了几个人,说是县检察院下访的,我就把最近听说的村会计可能贪污扶贫款的事说了。没想到,他们对我反映的问题还挺重视,全都记到了本子上。”灌南县四队村村民老周对记者说。

那些下访的检察官来自灌南县检察院。从两年前开始,连云港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了开展 “村村到、区区访”工程,要求检察官“到辖区每个村庄和社区开展工作,努力将检察工作效果传递到最基层和最普通百姓”。连云港检察官和村民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老百姓做的实事也越来越多。 

    “再好的装备也比不上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心声” 

  近年来,为延伸触角、检力下沉,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已经在百姓身边建立了11个派驻基层检察室,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参与社会治理。 

    既然已经有了检察室,为什么还要开展“村村到、区区访”工程? 

    连云港检察院检察长汪跃一语道破:“11个检察室与全市1425个村和248个社区的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连云港市检察院汪跃检察长与村民拉家常

 

    灌云县老黄荡村是汪跃的“三解三促”联系点,在这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与基层群众交谈时,我感到他们对检察工作了解得还不多,检察机关在农村工作中的影响还不大,传统的等米下锅、坐堂办案方式还存在,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派驻检察官也有话要说。灌云县检察院派驻杨集检察室成立于2011年底,该检察室辖区内有187个村,9个社区,但只有5名工作人员。主任任其春和同事们一起承担着“法律监督、矛盾排查、预防犯罪”等工作任务,每年走过的乡村泥泞小路的里程近千公里,大大小小的村、居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事多,人少,任其春常感到有点吃力:“辖区内离检察室最远的三百弓村有70多里路,一来一回就得半天。” 

  任其春说,虽然在当初选址时,已经尽量选择了辐射区域较大的乡镇,也配备了一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但是“再好的装备也比不上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心声,力量不足是制约我们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随着群众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公平正义、维护自身权益的企盼更加强烈,对法律监督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连云港市检察院下决心进一步推进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村村到、区区访”工程应运而生。 

市检察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每人都明确了下基层的联系点。为防止活动流于形式,要求县区检察院对走访的方式、监督机制、活动任务等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防止走访活动表面化、形式化。 

  “我们要求走访干警,要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多与镇、村干部和村民接触,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基层法治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绪华介绍说。 

    工程自启动后,各县区检察院均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在集市上为群众发放法律宣传资料

 

  东海县检察院辖区共有348个行政村,他们在院科室之间进行了再分解,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以科室负责人为责任人,发动全院力量按时完成对所有村庄的走访。“我们走访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管领导带着分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下去,二是以部门为单位集体下去,三是职能相近部门形成工作小组下去,四是由派驻基层检察室组织有关人员集中下去。”东海县院政治处主任骆飞介绍说。 

    “关键是抓住了检察监督这个中心” 

    灌南县是农业大县,也是贫困县,根据政策,国家每年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给予贫困户以补贴。但是,“村民不清楚政策详情,不知道国家拨了多少钱下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贫困户,更不知道自己在不在受补助的范围内。”灌南县检察院职务犯罪侦防局局长戴元宏介绍说。 

    在“村村到、区区访”工程中,下访的检察官遇到了灌南县四队村村民老周,他向检察官反映自己拿不到补贴。检察官随即进行了调查。原来,四队村有近90亩的土地属村里自留地,按说不属于补贴范围。但村会计蔡某为了得到补贴款,就将这90亩地分摊到12户村民的名下,并以这12户村民的名义进行上报,骗取了3万多的补贴款。老周就是这其中一户村民,他从别的地方听到了自己有补贴款,但是却从没有领到过。 

目前,蔡某该已被检察院侦查终结并于日前移送审查起诉,等待蔡某将是法律的严惩。 

    “村村到、区区访”工程开展以来,连云港全市检察机关已深入到全市1113个村和45个社区,共接待各类涉农信访687人次,化解矛盾347起,依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69件97人,结合办案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53份。 

 

到乡镇化解涉检信访

  “村村到、区区访”工程有效果,关键在抓住了检察监督这个中心。这项工程实现了单纯接受信访、法律咨询向受理举报、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多职能转变,并且和派驻基层检察室相结合,又打破了单个基层检察室办案力量有限的瓶颈,整合资源,握紧拳头,直击基层涉农犯罪。”连云港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绪华介绍说,“一些原先的法律监督死角进入了检察视线。”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重要的惠农政策,为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补贴农机购置户。但这些农机补贴资金却成了不法经销商和腐败分子的“唐僧肉”。一些农机干部与农机经销商相互勾结,弄虚作假,从中套取和瓜分补贴,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村村到、区区访”工程中,检察官发现了猫腻,共查办农机领域职务犯罪案件7人。案件查办后,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又到发案单位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撰写的分析报告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杨省世、副书记张同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研究并整改问题,杜绝问题再次发生。 

    “不给基层添麻烦,树立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静悄悄”下基层,是汪跃给“村村到、区区访”工程提的要求。连云港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绪华说:“不给基层添麻烦,树立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2014年1月24日下午,汪跃事先没打招呼,轻车简从,来到灌云县穆圩乡老黄荡村。他先是走到村民黄中元家中,和他促膝交谈,了解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听取村民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议。接着,他来到村头的稻田边,同一帮村民拉家常,实打实地调研。 

检察长的身体力行,也给全体检察人员带了个好头。

 

走进工业园区

 

  一年前,东海县李埝乡楼山村村民高某家的孩子,因被人捅成重伤,肾脏摘除,卧病在床。被告人无钱赔偿,高某家也十分贫困,因治疗负债4万多元。这场突如起来的灾难,把这个原本欢乐的家庭笼罩在愁云惨雾中,农家小院失去了往日的生气。东海县检察院的检察官在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为未成年人小高申请了刑事被害人救助,高某一家人也和检察官结下了感情。 

    “可以说,‘村村到、区区访’是激活涉农检察工作的一招妙棋,也是作风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史良成认为,不了解基层,不熟悉民情是“三门”青年干警的“通病”,解决问题的良方就是面向基层,汲取营养,深入群众,甘当学生。下基层既可以了解社情民意,也能够通过实践锻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把一些“不善于做群众工作,联系群众不够”的老问题带出去,把在群众中获得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带回来。 

      赣榆区检察院的孙娟是一名90后“新兵”,经历过几次走访的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走访,不是装模作样的姿态,而是万家忧乐在心头;不是例行公事的联络,而是百姓冷暖装心里。基层的工作不在办公室,而在你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青年检察官万路遇说:“身在基层,心系群众,才能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及时处理协调多方关系;吹着空调,喝着热茶,看看材料,解决不了农村的实际问题。” 

 

幸福的约定


    汪跃表示,从衙门到家门,这是老百姓对涉农检察工作的最直接感受,而最深层次的变化,则是干警服务‘三农’的方式从间接到直接,基层基础从薄弱到坚实的转变。 

    江苏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蔡骥鸣表示,“这项工程既解决了检察工作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一线,又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为‘三农’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