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高校跨越发展提神聚气

01.04.2015  14:30

  创新驱动为高校跨越发展提神聚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 维

  

  观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期、新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而开展的集科学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创新驱动,是融入和引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需要,是梳理和明确改革方向、抢占和掌握发展先机的必由之路。纵观数千年文明史,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力地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力量。科学技术正前所未有地密切关系着民生福祉和百姓利益,也正从本质上影响着经济发展和民族腾飞。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伴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结构性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提高、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依靠资源消耗快速发展的增长方式已无以为继。“中国制造”的出路、中国企业的出路和中国经济的出路,唯有依靠创新,延展和提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谋长远。正因如此,以该《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文件正着力强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作为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南京工业大学正是坚持以“协同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助力“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

  学校围绕“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的建设目标,坚持“协同为纲、创新为目,学科为基、科技为重,育人为本、文化为魂,人才为先、机制为要”,遵循国家“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区域发展、市场和产业转型中的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强化外部协作,致力内部改革,提炼关键技术,放大优势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社会高度互动与融合中,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的智力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以先进材料研究院(IAM)为载体,铸造“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持续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产田”。IAM充分利用南工宽广的全球合作平台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国家级“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雄厚科研底蕴与人才优势,在着力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大力建设与区域行业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形成了立足学科前沿、瞄准科研一线、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引育体系。

  IAM以开放的态势和广阔的襟怀,与业界顶尖科研院所交流丰硕科研成果,主动开放基础实验设施,建立起了一系列令全球瞩目的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圣安德鲁斯大学共建有机半导体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共建塑料电子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建设海外大师级学者工作室,重点扶持一批跨国创新团队、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积极营造潜心研究、交叉融合、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和人文氛围,努力探索跨国协同模式下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借此构建教学、科研、产业化“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为集聚科技、知识、人才、产业等多方面的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南工大将紧紧抓住《意见》出台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夯实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全力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为践行“四个全面”、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