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列报道之六:优化生态,打造最佳创新“栖息地”

12.02.2015  19:36


  创新成果的孕育生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走进创新热潮涌动的苏南,记者看到,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幕开启,各地正在加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者的最佳“栖息地”。一个创新要素集聚、政策环境优化、法治保障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苏南正快马加鞭,渐行渐近。
   政府决策植入更多“科技思维”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1月6日,在苏州举行的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厅市座谈会上,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的一句话让与会者深思。
  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府决策如何植入更多的“科技思维”?顶层设计上首先要突破。高新区要敢于退“二”进“三”。退二,就是要淡化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政绩考核中的作用;进三,就是要加大对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的评价考核力度。徐南平认为,“宁可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加大创新投入;宁可其他政策严一点,也要舍得给企业创新以优惠;经济下行压力再大,也不能在这些新的‘硬约束’上有半点退让,要真正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新动力、新机制,最大限度释放高新区创新创业活力。”
  可喜的是,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创新拼的是耐心、定力、眼光,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能急功近利。”苏州市委常委、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说,苏州高新区建设科技城,考核不再盯着GDP,而是更关注研发机构集聚度、人才集聚度、环境优美度。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闵一峰认为,应该“解放”高新区,把主要精力放到完善鼓励创新政策上,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拓展空间。
  从统抓统管到放宽搞活,苏南对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解在深化,尤其是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后。
  “政府要当好引导者和裁判员,用科学的考核指挥棒营造公平、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曾任招商局长,在他看来,原来搞招商引资,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来盯大项目;现在搞自主创新,既要盯着尖端“帅才”,也要广揽配套人才。园区不断修订人才政策,既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不放过各类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区域创新需要的“人才金字塔”。
  优秀者可持续获经费资助,不合格者直接“红牌罚下”。去年底,我省对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绩效评估,54家参加“大考”的重点实验室中,“不合格”的3个被淘汰;去年下半年开始,常州科技局对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共建的20家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创新平台开展绩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分类指导和择优支持……优胜劣汰,让创新环境更加公平,政府资源得到最优利用。
   提升服务水平加速创新成果孵化
  
苏南多年的发展经验中,“强政府”、“强服务”是重要的一条。迈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强政府”如何继续“强作为”?
  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说,推动创新发展,政府同样不能缺位,在科技资源布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一定要起引导作用。
  不见工厂密布,亦不闻机声轰隆,但在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企业产出却高达百亿元。从2000年建园至今,苏州国际科技园已经扩张到第七期。人气爆棚的秘诀是,科技园以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陆续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评测中心、综合数据中心、动漫游戏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了入驻企业的研发成本,孵化成功率也大大提升。
  作为政府科技服务的“集成商”,各类科技孵化器功能在不断升级。在全省最早的“孵化器”中国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记者正好赶上了“咖啡时间”,企业上台路演,风投、创业导师台下指导,“来电”后当场对接,气氛热烈。创业园主任郑斯彦介绍,过去,孵化器都是“二房东+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只管“吃喝拉撒”;现在是“保姆+导师”,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专业服务提升。
  无锡高新区先后孵化出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园、传感网国际创新园、3D打印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园区;镇江高新区提出,到2017年,建成各10万平方米的科技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3个集聚区,以及5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走马苏南各个高新园区,科技载体林立,形成覆盖创新各个环节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之核。然而,科技孵化器建在哪、怎么建、谁来管?值得思量。
  “以前搞开发区强调‘九通一平’,现在打造科技园区,则要实现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信息通的新‘九通一平’。”昆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健十分感慨:创新创业者迫切需要的是酒吧、咖啡店,让找技术、找人才、找资金的人在这里碰出火花。
  政府搭平台,社会力量当“前台”。常州高新区与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器,后者提供科技服务,由于懂行、服务称心,不但入驻企业叫好,孵化园区也实现了收支平衡。
  “创新企业需要嵌入式服务,尤其在企业需要的时候能提供定制服务。”苏州博济科技园副总裁孙兰兰说,政府建的大都是标准化园区,服务也是套餐化,博济理念是手把手帮助企业梳理运营模式,政府在配置科技资源时不妨与民营科技园多合作。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催生更多创新因子
  
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如何把握创新要素流动的规律,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吸附力,并让创新创业激情持续喷涌?
  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纵观世界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比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其集聚资源、用好资源的制胜法宝。要推进科技创新,撬动转型升级,靠的是以良好的法治实现规则平等、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清幽寂静苏州城西,群山环绕,却因为一个机构的入驻而热闹兴旺起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2011年落户苏州高新区,主要负责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等,为企业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转让、交易提供高质量配套服务。目前承担了全国近20%的专利审查量。
  “中心不仅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方便,还凸显了一个地区重视专利和创新的氛围。”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认为,知识产权得到尊重,企业落户意愿强了,创新动力也足了。2014年,苏州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29.9件,是苏州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
  实施创新驱动必须强化法治保障,苏南各地纷纷探索用法治化手段给创新创业者吃下“定心丸”。
  全国第一部科技人才创业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去年10月起实施,条例明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给特别社区内的企业,所得收益的至少60%、最多95%奖励给参与研发人员。政策一出,得到热烈响应。南京目前已有10多所高校相继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细则,为创业教师收益分配“正名加码”。
  省科技厅副厅长王秦说,知识产权包括确权、应用、保护、管理四部分,不仅要保护,更要应用,产生价值。
  去年12月底,首个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平台在镇江投入运行,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0多家,1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选择最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常州佰腾公司是江苏最大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去年收购有效发明专利113件,实现专利转化312件,快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预见,知识产权制度的落地生根,将使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生发出更多的创新因子。
  (本报记者 顾雷鸣 刘宏奇 庾康 高坡 邵生余 李仲勋 蔡炜 马薇 吴红梅 王世停 吉强 黄伟)

  短 评 >>>
  为创新营造更浓烈氛围
  耿 联
  “宁可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加大创新投入,宁可其他政策严一点,也要舍得给企业创新以政策优惠。”苏南各高新园区这样的共识让人欣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强政府”发挥其应有的“强作为”。
  苏南多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推动创新发展中,政府不能缺位,尤其在科技资源布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一定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必须看到,创新需要投入,而投入的回报却往往不能立竿见影,这也是很多企业对科技创新踯躅不前的重要原因。此时,政府的“舍得”,尤为关键。当下,苏南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奖励资助、优化服务等方式,激励更多企业在科技研发上持续投入,吸引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苏南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政府的实质是强服务,是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内生活力,是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浓烈氛围,而并非单纯管理上的强势,也不是直接靠前指挥的“强作为”。因此,政府也当厘清与市场的边界,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规划,也不能对企业行为横加干涉胡乱指挥,更不能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统抓统管。
  不必讳言,苏南各高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在GDP指挥棒下,招商引资的压力普遍很大,造成一些高新区的产业既不高也不新。很显然,高新区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当以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为最大追求。我们要让高新区真正“解放”出来,让其将专注的目光更多投向创新活动,聚集更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无论是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还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其本质是有效集聚要素和高效配置资源。因此,各级政府要善于围绕集聚要素和高效配置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被“解放”出来的高新园区更应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苏南各地已经开始实践摸索,但无论是广度和力度都还有待深化。各地应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度,加大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更多活跃的市场交易平台,营造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让更多的创新要素在苏南这片热土上集聚升腾、裂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