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激发新动能 创新成为江苏发展“新气质”

09.01.2017  16:04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创新正在内化为江苏发展的新气质,从加快重大前沿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到激发各类企业积极性;从创新生态营造,到激发人才潜能;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江苏正以创新撬动未来,激发更强动能。

  在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验室,机制系主任王匀正带领团队更新升级“磨具激光冲击延寿技术”,这个项目不久前在泰州兴化的一家企业落地,一年产生效益200多万元。让王匀更为欣喜的是,因为有了泰州在江苏大学设立的“离岸孵化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只用了半年时间。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制系主任王匀说:“原来从实验室走出去的话,可能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现在可以直接进行无缝对接,从5年甚至可以减少到半年。

  所谓离岸孵化器,就是项目的孵化环节和产业化环节进行空间上的分离。孵化器根据泰州产业发展需求,主动上门寻找合适项目,提前介入,培育成熟后再引入泰州。“走出去”嫁接技术资源,“引进来”促进自主创新,这种“异地栽培,本地生长”的创新方式大大提高了技术对接产业的精度和速度。从2016年初至今,像这样的“前沿科技瞭望塔”,泰州市已在海外六个国家、国内18个城市创建了48家,孵化的78个项目已正式进入产业化环节。

  泰州市科技局局长祝光说:“创新资源不足是我们的短板,通过这个模式,就可以嫁接到创新资源集聚的地区去,直接到创新的前沿去;再通过离岸孵化风险投资基金,跟这些项目一起成长,这样的话就能招引到更多的有技术含量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好项目。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过去一年,江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创新血液,科技40条、网上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放管服”等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协同运转,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由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项目经理制”引进的骆敏舟团队,在南京筹建智能制造研究所,成立不到3个月就凭借新研发的“视觉高精度监测系统”,获得国内某大型制造商的30台设备订单。研究所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用人机制的重大突破。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南京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说:“我们从全世界找到30位全世界各个领域比较有名的专家,一起共同组建这个研究所;按照企业化运营,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只要有核心技术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进行孵化,进行成果的转化。

  过去一年,创新这一撬动江苏动能转化的核心理念,正成为一股巨大的变革之力,体制“藩篱”被逐一打破,创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6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预计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6.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41%以上。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何雨:“总体来看,江苏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创新生态日益完善。下一阶段,江苏应该继续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与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推动江苏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