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勇攀高峰

22.09.2015  02:28

  原标题:创新发展勇攀高峰

  2014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尘埃落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凭借“长寿命裂变产物核素系统放化分离及测试方法研究”项目又获得一等奖。该奖项的获得是对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的又一次肯定。

  核化学是用化学方法研究原子核及核反应的化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核性质,核转变的规律及核转变的化学效应,是国防建设和核能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曾为我国“两弹一艇”的研制做出卓越贡献。目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核能发展为牵引,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成果为核能和平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国内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团队的优良作风得益于“两弹精神”的传承

  王方定院士、郭景儒研究员等老一辈科学家是团队前行的标杆。他们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投身于核科学研究事业,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如一,坚守核化学基础研究阵地:在“两弹一艇”攻关时期,他们在裂变燃耗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原子弹中子点火装置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军转民时期,他们依然坚持基础科研,完成了中子诱发重核裂变产额的测量及反应堆元件的燃耗测量。他们如今已年近古稀,依然坚持科研跟踪,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并以他们多年的科研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对团队的科研发展方向提出他们的宝贵意见。只要团队有需求,无论事大事小,他们都会全力以赴。老先生们用这种严谨缜密的科研态度诠释着“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〇一精神”,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学术造诣成为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发展的定心石,鞭策和激励着每一位成员。

   团队的良好发展得益于领军人才的引领

  核化学是核科学和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转民的历史背景,我国出现了核化学研究人才断层的现象。原子能院作为我国的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却没有核化学研究团队。为了复兴我国的核化学事业,十年前,在张生栋研究员的极力主张下,在王方定院士和众多曾开展核化学技术研究的老研究员的支持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放射化学研究所抽调出一个研究小组,成立了以张生栋研究员为带头人的核化学技术基础研究团队,并从此担负起振兴我国核化学事业的重任。

  成立之初,除张生栋研究员外的九名成员年龄均在三十岁以下,以初级职称为主,其中三位在当年刚刚走出校门。面对这么一支年轻而缺乏科研经验的队伍,有人表示不看好,认为他们不过几年就会因为没有成果而被解散。经过与专家们的多次讨论,研究团队决定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首先,老专家以“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地带领新同志学习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指导他们制定方案,总结成果。他们严格的要求和全心的培养使年轻人迅速成长,很快地走进了核化学研究的大门。第二,聘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物理、核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每年以报告、讲座等形式与室里的同志交流、传授经验、指引方向,使得大家在学术思想、汇报能力和写作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三,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团队领导在与大家互相沟通后,为每位科技工作者制定了技术发展方向,鼓励年轻同志追踪科技发展,通过申请课题,开展研究,解决难题到凝练成果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培养和锻炼,使大家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课题负责人。更主要的是技术领军人物张生栋研究员根据核化学研究领域与国家需求的有机结合,多渠道申请到业内人员认为难以完成的课题,并激发年轻的科技人员用创新的思维来找准自己的定位。

   团队的累累战绩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思维

  十年来,该团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可预期的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其中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1)瞄准前沿领域,紧跟国际核化学发展。长寿命核素数据测量和复杂基体中痕量核素的分离与测试是国际上的难题。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发挥“严谨求实、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克了样品全溶解、大量基体去除、环境本底控制和无载体分离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突出。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测量了锡-126热中子反应截面,填补了空白,被多家核数据库收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岩石样品中飞克量级以下铪-182的定量测量;实验测定了硒-79、锆-93、锡-126和铪-182等长寿命核素的半衰期,部分数据填补国际空白。

  (2)瞄准难啃的骨头,勇于开拓。为满足分钟量级短寿命核素数据测量的需要,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巧妙地将高效的化学分离与时间选择相结合,再配以自主开发的自动化放化分离装置,解决了分离体系复杂、核素半衰期短、放射性操作剂量大的难题。实现在40秒钟之内获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氪-88、锶-92、钇-95、锝-101、铯-138和镧-142等短寿命核素半衰期的高精度测量,澄清了国际上数据分歧。

  (3)瞄准交叉学科,敢于创新。利用交叉学科发展的优势,将纳米材料、微生物学等引入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基础研究,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利用冠醚包覆四氧化三铁形成纳米磁性吸附材料,实现低放废水中放射性锶-90的深度净化;利用微生物选择性吸附和环境自适应能力,开发了芽孢杆菌属细菌高效去除土壤中锶-90的绿色技术;将扩展光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技术用于岩石样品中锕系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将固相萃取技术用于从环境水和土壤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锶-90含量的分析,使分析周期从国标方法的3—7天缩短至4小时以内。以上技术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核环境监测与放射性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4)瞄准国家需求,立足基础研究。核化学基础研究致力于满足国防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努力开发适用于新型元件和新一代核反应堆的性能考验的乏燃料元件燃耗测量新方法和铀-235、钚-239裂变性能研究的新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用于乏燃料元件燃耗测量用的自动化放化分离装置,将操作人员从35人减少至3人,将操作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6小时。

  科技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核化学基础创新团队将继续传承“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〇一精神”,铭记科学前辈的谆谆教导,不惧挑战,奋勇前行。

  (丁有钱杨金玲)

  原标题:创新发展勇攀高峰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