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23.01.2017  15:10

常州大学在“变”与“不变”中转变

  本报讯(通讯员 包海霞) 日前发布的最新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显示:常州大学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双双进入ESI内地高校百强。这样的结果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坚持特色办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科特色的努力。
  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看来,“变”带来的创新和“不变”中的坚守,是常州大学办学的两个关键词,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常州大学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常大有机化学研究所深度合作研发,在全国建立12个收购点,每年可控“地沟油”并转化生产近30万吨;石化学院与公司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双酚A—环氧树脂联产技术”,该项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企业实现年产20万吨的规模。
  这些成果是常州大学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缩影。在该校校长陈群眼里,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常州大学应该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准确把握地方性大学建设新使命,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2013年起,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以常大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起了8个分中心、9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95个产学研基地和369个校企联盟;启动“四个一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企业乡镇挂职;建立10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0家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服务100家中小微企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变的是工作中的创新,不变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常州大学积极推进全面的教学改革,构建“五位一体”的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才路径和全面发展。
  2012年,常州大学成立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华罗庚学院。该学院在重视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同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大学的中坚力量。2013年12月,面对“青椒”职业发展难的高教普遍难题,常州大学探索并推行了“低职高聘”人事制度改革,即在岗位聘任中,不唯年资阅历、职称职务,只比业绩贡献,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考核和分配制度。
  如今,常州大学办学成绩逐年提升:2015中国自然指数百强榜发布,常州大学位居江苏高校第5位、内地高校49位;2015年授权发明专利位居江苏高校第7位、全国高校第34位;2015—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为184位,其中技术服务排名为91位。
      2016年12月24日第02版:新闻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