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心声:让社会因我们而变得更美好

19.03.2015  14:06

  国际社工日,请听听社会创业者的心声——

  让社会因我们而变得更美好

  新华报业网讯 “让社会因我们而变得更美好!”3月17是“国际社工日”,在2015“社创之星”南京分赛区选拔赛上,苏州一家社会组织创办者李占立的深情倾诉赢得一片掌声。作为社会创业者,“李占立们”既从事着普通社工的工作,又承担着将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提供更多更好社会服务的重担。他们为何会选择社会创业?又如何在清贫中坚守初心?

  初心:服务社会

  32岁的李占立,曾在大学、企业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去年,他注册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怡康暮年关怀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身心健康服务。事业的转折,是因为一个令人唏嘘的家庭悲剧——他80多岁的外公有吃有喝有儿女照顾,却喝农药自尽。伤心不已的李占立陷入深思:老人到底需要什么?“老人是我们每个人的将来,趁年轻时为自己的将来做点事吧。”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他辞去年薪十余万的工作,全身心开始为社区老人服务。

  社会创业者群体年龄跨度相当大,除了三四十岁的主力军外,还有在校大学生,也有退休老人。青春靓丽的邹玲燕,在南京大学读大四,她创办的Dreama戏剧工作室,去年中标“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落户南京百水芊城社区。工作室将戏剧引入社区,让居民演自己的故事。这种营造全新社区文化的努力,缘于她参与的“高校戏剧资源社区化”课题以及台湾学习经历。在台湾的一个学期,她跟着著名的顽石剧团,深入村庄社区,与居民们一起创作社区剧,深切感受到用艺术来构建社区的力量。回南京后,她便与同学一起,踏上了社会服务之路。南京雨花银龄老年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沈顺珍退休后开始办免费老年大学,已经坚持了5年。她告诉记者,中心内年龄最大的伙伴65岁了,还是兴致勃勃、充满热情。

  恩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项目主管赵莹发现,这个群体的共同点,在于对服务社会的认同,这是大多数社会创业者的初心。

  创新:创造“公益+”

  目前,各地的社会创业项目,以立足社区服务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居多。在“社创之星”南京分赛区选拔赛上,南京、苏州和徐州等地社会创业者还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在公益前提下努力创新。

  南京市玄武区残疾人抚养服务中心负责人辛福,做的是“公益+项目创新”。他开发的“蘑菇庄园”项目,通过残疾人教青少年种蘑菇,既让社会更了解残疾人,又让残疾人获得尊严、成就感与劳动收入。在他看来,残疾人不是只能接收爱心辐射,而是应该且可以深度融入社会。在多个创新项目的推动下,中心的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去年还在玄武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添置设备、提档升级。

  “公益+互联网”,是苏州工业园区乐济公益婚恋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斌探索的模式。残疾人有婚恋需求,但多数不肯走出家门。通过网站、手机APP,配合心理辅导,他们可以从网络交流开始,寻觅另一半。一年多来,“乐济”有了300多个残疾人用户,七八对残疾人在恋爱,两对残疾人喜结连理。用户在婚礼上流下的喜悦之泪,让刘斌久久难忘。

  坚守:清贫中的获得

  在我省,本科毕业社工的起薪约为2500元/月,拿到三四千元月薪的,就算不错。如此相对低下的薪资水平,也让不少社会组织负责人压力山大。

  2012年大学毕业后创办南京爱之光公益发展中心的代贤伟,两年内每月只拿1000多元生活费,用于租房、吃饭。2014年9月,他才开始给自己发每月3000元的工资,与其他全职员工一样。“大学同学有的月入万元,我目前只有3000多元的存款,因为才发过工资。

  如此清贫,如何坚持下去?“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业,不管多难都要做好。另外,社区里的爷爷奶奶特别好。”发现“好人身边都是好人”的代贤伟笑道:“一位爷爷发现我感冒了,立马回家给我煮姜汤。有时一些老人说是来办事,其实是给我们送零食的。过年时,还有老人硬塞红包给我。实在推不掉,只能作为捐赠处理了。”在他手机QQ上,记者看到叶维芳奶奶发的信息:“是你们教会了我用电脑和手机玩QQ和微信。是你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这样的信息,也给奋力“造血”的代贤伟增添了坚守初心的信心和勇气。

  服务对象获益,让徐州的宋文蛟享受获得感。幼年不幸残疾的宋文蛟创办了徐州汉唐公益发展中心,专为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半年来,在该中心接受培训的130多名残疾人,开了20多家网店,有的人虽然没有自己创业,也在网店、微店找到了客服、图文设计这样的工作。宋文蛟感慨不已:“我自己找工作碰了很多壁,看到残疾兄弟能就业、创业,我觉得吃苦受穷也值得。”本报记者徐冠英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