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攀高跳槽到自主创业 纵观行业里的辞职进化论

20.09.2015  10:41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辞职。在一个迅即变化的时代,辞职本身就是一种变化,但现在连辞职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由仅仅换个工作,变成激进的“换个活法”。

  换个活法,意味着辞职者不再是为了多挣点钱,在“同质的单位”间跳来跳去。他们辞职,要么自主创业,要么加入一个刚刚上路的创业团队,要么休息一段时间,为下一个职位做能力上准备。

  这是一个鼓励创业、创新的年代,创业、创新,很自然成为众多辞职者的选择

  现状

  辞职的人,突然越来越多

  9月2日晚,郎永淳播完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期《新闻联播》。

  这期节目因为事关胜利日阅兵外事活动,时长整整57分钟,很不寻常,却恰好成了最恋恋不舍的道别。在央视人的朋友圈里,道别无处不在,有人给郎永淳买了鲜花,有人忙着与他合影,新进的年轻人有些激动又有些失落地找到这位前辈,请他签个名。

  然后,许多人在办公室窃窃私语:下一个走的会是谁?

  谁也没想到,会是张泉灵。

  9月9日上午8时,张泉灵发表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首次公开证实离职央视:“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文中,张泉灵表示辞职之后将成为某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创投界。

  接连两位知名主持人离开,对央视来说,也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尽管央视员工已经历过诸如李咏、崔永元、刘建宏等的离开。

  媒体拿出版面,大肆渲染这两次离职。这样的态度,让不少人感到不安,不管是圈里还是圈外。有人在微博上说,“这是一次辞职潮。

  真的是越来越多人选择辞职吗?

  记者统计了相关的新闻报道。

  排名前列的新闻有这些:“兴业银行董事、副行长林章毅辞职”、“上海多名干部今年离职 多数抛下金饭碗下海”、“白岩松谈离职潮:我想应该不会在央视退休”、“女文青辞职独游欧洲四国”、“对汉服一见钟情 单亲妈妈辞职当裁缝”、“山东辞职市长梅永红首次以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负责人身份亮相”……

  从新闻可以看出,辞职的不止有央视名嘴,还有体制内的官员以及普通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是一位普通人提出的辞职口号。

  除了新闻,我们还经常耳闻目睹各种辞职。

  有些是特定圈子里的:以媒体圈为例,9月9日,杭州《都市快报》总编辑朱建辞职,这让不少同行惋惜;9月17日上午,网易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峰离职的消息传开,又让不少新媒体圈子的人开始思考未来。

  也有些辞职就是身边的,我们想必对这样的消息都不陌生,比如,邻居家的儿子从单位辞了职自己创业;亲戚家的女儿受不了工作太累,在家当起了“啃老族”……

  辞职的消息随处可见,看起来确实可以称之为辞职潮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新闻里的辞职、圈子里的辞职,还是闲聊中的辞职,你已经见惯不怪了。确实,不同于过去对辞职一事的慎重和震惊,中国人的“辞职观”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原因

  辞职了,有很多选择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谈辞职,往往畏之如虎。“铁饭碗”是人们最推崇的成功学——人们热衷于传播某人辞职之后变得落魄,又庆幸自己没有踏出勇敢又莽撞的那一步,以至于尚且能保住自己手中不算美满的饭碗。

  这一点无可厚非。在心理学上,人总是希望待在已经习惯了舒适区,更何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没能解决一个问题:

  “离开后,我能去哪?

  “我就有点后悔没能早点辞职。”今年54岁的小贩梅永科有些惋惜。这是南京奥体中心附近某小区的一名保安,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经是南京一家国企的车间工人。

  1995年,梅永科所在的企业濒临倒闭,当时也曾经有过一次“辞职潮”。“敢辞职的,都是些刚入厂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就是临时工,他们一看厂子不行了,就赶紧辞了职。我不敢,当时我有十几年工龄,上有老下有小,我下不了那个决心。而且,我只会开机床,没学历,也没文化,不知道辞职能干啥,那时我总想着厂子不会倒闭的。”梅永科一边抽烟一边说,就因为他当时没能下定决心辞职,后来被买断工龄,成了下岗工人。

  下岗后,他确实也无处可去,先卖了几年早点,又当了十几年保安。如今,已经是满头白发,蹉跎不堪。“要是现在下岗,我不会没处可去,实在不行,还可以开专车嘛!”老梅说。

  确实,中国人可以做的工作,从未像现在这样丰富。

  对于从小与网络一起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辞掉工作可以开淘宝店,可以在网络上做各种兼职,如果没有技术,给网络游戏做代练也饿不死;对于有了一定积累的中年人来说,可以在现实或是网上创业,可以开专车,还可以种地。

  这不是玩笑。林志坤今年38岁,老家在东北,在南京读完大学后,就在此安家落户。刚参加工作时,他做了两年多急诊医生,之后又在保险公司做了8年理赔,一直做到公司的中层位置。

  然而,当所有人羡慕他事业腾飞、家庭美满时,林志坤却辞职了。林志坤的下一站定在了乡下——他决定下乡种菜。

  “财富不是你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赚的钱能让你过得多好。”2011年底,林志坤卖掉了自己一处位于南京水西门附近的老房子,花了60多万元在溧水县白马镇租下了两个山头35年的使用权,建起了农场。这个约200亩(约15万平方米)的农场,分布着20多亩果树园、15亩菜地、四五亩鱼塘,还圈养着鸡、鸭、鹅、猪等家禽。后来,还养起了梅花鹿。

  从在农场安家的那天起,林志坤便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西装笔挺的都市人。他穿上藏青色的工作服、大头胶鞋,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开始喂鸡、喂鸭、喂猪;然后来到菜园,翻土、收菜;下午,基本都耗在山上,给各类果树剪枝。尽管经常被树枝刮得手上一道道血痕,但想到果子成熟时的场景,林志坤便有了动力。太阳一下山,他就回家吃饭,晚上8点左右,便早早睡了。第二天,继续周而复始。

  如今,林志坤的农场已走上正轨,许多都市人把他的农场当成体验生活之地。今年7月,他的葡萄熟了,园里游客如织,生意兴隆。

  态度

  辞职,为了换一个活法

  当生存不再等同于“铁饭碗”,离职潮的到来已经可以预见——毕竟,人们对于辞职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我已经34岁了,想换一种活法。”朋友老高在酒场宣布这个消息时,大家第一反应都觉得听错了。

  老高是贵州人,2002年时考大学来到南京。

  当时的老高还是小高,出山时,背着一个满是补丁的黄书包,肩上扛的,是一床铺了近10年的被褥。小高的书包里,装着1000元钱,这是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学费,没有,能想到的,只有助学贷款。”小高说,他上学时,一睁眼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自己得把欠银行钱还上。

  努力上课,勤工俭学,小高的学上得艰苦,但毕业时,他找到的工作还不错。

  2006年的银行业,朝气蓬勃,想要进入这个行业殊为不易,但小高凭借着自己的勤勉,考进了南京某银行。

  从坐柜台开始,再到信用卡部、贷款部,小高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熬成了有着啤酒肚的老高。他那一口蹩脚的、带着贵州口音的普通话早就不见了,如今的他,能用老城南人都分辨不出的南京口音连续讲好几个段子。

  2012年,老高结了婚,完全依靠自己在江宁买了一套房。第二年,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

  大家都觉得老高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毕竟他底子薄,压力大,不敢出去闯,他熬熬资历,在同一家银行退休应该问题不大。但在最近的酒桌上,他突然说自己要辞职。

  “是上海的一家做P2P的公司,就是网络信贷。”老高说,他这并不是换工作,而是换个活法。“人总得给自己一点希望不是?

  据老高说,这家公司是一家新公司,目前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前景还不错,公司给他的待遇是年薪30万,以及之后的期权。但他看中的不是这个。

  “年薪不是最重要的,我在南京拿的也差不多,而且上海消费还高。”老高说,他看中的是朝气。

  “说句实话,现在的银行业早就没前些年那么风光了,我要在这里干一辈子,最后没准能混个副行长,那又怎么样?”老高说,“但那家公司不一样,那公司规模小,而且里面都是年轻人,人家说了,80后是能接纳的最老标准,年轻人的团队,纯粹,有冲劲,未来有无限可能。

  老高说,这份新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是一家新公司,很多东西都是初创,没准,未来很可能功亏一篑。

  但老高不在乎这些。

  “我已经34岁,已经是一个标准的中年人,现在不去冲一下,还等什么时候?”老高说。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像老高一样选择离开舒适区,只是为了换一个活法,这其中,最有名,得数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

  今年4月14日,一封辞职信在朋友圈和微博热评如潮,引发学习粉丝团、南方日报等全国大V、官媒纷纷转发。信中写到辞职的理由仅有10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据悉,这是河南省实验中学一名老师写的辞职信,写信者叫叫顾少强,是一名心理老师,已经在该校教书十余年。

  因为这封信,她辞职成功。

  资源

  互联网让资源伸手可及

  有了态度,有了去处,还需要考量自己的资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目前的舒适,去选择重新奋斗。幸运的是,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本。

  上个月,同事小陈就辞职了,这个苏州女孩工作能力不错,她的辞职让领导有些错愕。

  “单位没什么不好,就是不想干了。下家也没找好,想先回去歇一段时间。想先开个微信公众号玩玩,没准哪天就有投资上门了。”这样的回答让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领导觉得不可思议,好大一会才想明白。事实确实如此。

  在很多单位,85后和90后已经是工作的主力。跟之前的几代中国人相比,这一代中国人的生长经历中,几乎没有多大困难。

  这样的生长环境带来两个结果。这些年轻人凭着兴趣来选择工作,他们热情且有能力,渴望创新;这些年轻人在辞职时也会更加果决,毕竟,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有退路可走。

  “哪怕一段时间不工作,也不会饿死,家里还不缺我这一口吃的。”在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这样对记者说。他们都觉得,一辈子在一家单位工作是不可能的,自己一定会跳槽。

  “实在不行就创业吧。”不少人这样说。优渥的家境和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不少人将创业作为最后的选择。这是好事,但让大多数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曾经分析过,自己在网络时代拥有的资源。而资源,在这个时代并不匮乏。

  “我曾经以为没有渠道,但突然发现自己有2000多个微信好友;我曾经以为缺乏资金,但有人愿意把钱借贷给我;我曾经以为没有市场,但全国都是我的市场。”孟彬就是一个在网络时代突然意识到自己价值和资源的人。

  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辞职。

  孟彬是连云港人,在南京上大学,毕业后就回了老家。一开始,他在一家农机企业上班,朝九晚五,日子安闲,但无趣。后来,他决定开一家网店。

  “一开始,所有人都劝我不要开店,没啥意思,赚不到钱还累,但我这人比较认死理。”熟悉网络的孟彬说,他的偶像是马云,他决定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店。

  他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发现,互联网时代,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资源的“富人”。

  孟斌说,他拥有的,是连云港当地丰富的水果资源和遍布全国的同学和朋友——作为最早开始玩网络的人,他拥有了数千微信好友。但劣势是缺乏市场。

  “后来一想,这哪是劣势,现在做网商,谁的市场不是全国市场?”孟斌说,后来他跟当地农户签了协议,专门做优质苹果的网店生意,如今,他的网店已经小有名气,一年营业额数千万。

  在张泉灵辞职的新闻席卷朋友圈时,有人感慨她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宽阔的人脉让她的转型无比轻松,然后又酸溜溜地说,自己没法转型是因为缺乏这些资源。

  但实际上,哪怕你写一篇养生文章发在朋友圈,也会有人打赏。

  秩序

  个人化冲破办公室政治

  辞职变得容易,得感谢这个时代。新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无数新的工作机会:你玩电子游戏可以挣钱,写段子也可以挣钱,哪怕去国外旅游,也可以一边打工一边度假。这也要感谢网络,是网络将无数成功者的美好故事传播至身边。

  辞职观改变了,中国人的职业观也在改变——一些固有的思维和秩序被技术打破了,其中有些就跟辞职有关。比如说“办公室政治”。这种秩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跟中国职场人息息相关:你可以对它深恶痛绝,你也可以从中获益,但你无法忽略它。

  新技术的进步正在一点点撬动它的基石。

  “当年辞职就因为办公室政治,被人排挤得不行了。”南京人袁左(化名)说,这个戴着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有着一般理科生的木讷,谁也看不出,他居然是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总。

  在之前一份工作中,正是这种理科生的木讷,让他吃亏不少,但也正是这种痛感,让他成功离开所谓的“舒适区”。

  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袁左考进南京某机关单位,学习计算机的他进入这家单位技术部。他父母执意让他进这家单位,因为这里“稳定”。

  “稳定是稳定了,就是没啥盼头,每天上班就是看报纸喝茶水,帮别人重启电脑,一个月3000块,因为没编制,别人也不正眼瞧。”袁左说,当时他父母说要帮他找关系弄一个“编制”,但他拒绝了。“我想靠自己的本事,总能出人头地的。”袁左自嘲地笑了笑。他说,当时他帮单位开发了一套人事管理系统软件,本想一鸣惊人,没想到却得罪了人。

  “我们部门的主任,40岁了,没啥能力,但资格老,软件做好后往上报,他想要加个自己的名字,我当时也是血气方刚,没答应,这可好了,一下子没好日子过了。”袁左说,此后,这位主任经常找他的茬,连带着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不给他好脸色看。后来,他一怒之下辞了职。

  辞职后的袁左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开发手机游戏,也是他运气好,游戏卖得还不错,如今,他的公司里已经有十几个人了。

  如今的袁左最讨厌听到的,就是别人叫他领导。

  “我经常对员工说,我们只看重能力,其他都是渣,资历、年龄都不重要,现在这个社会,倚老卖老有什么用?”袁左说起了自己的管理经验,“所以说,如果某个单位里辞职的人多,那么不妨查查看,是不是办公室政治出了问题。

  暴露在赤裸空气中的,不止是办公室政治,还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

  不可否认,在网络影响中长大的80后和90后,比起他们的父辈来说,更加“个人化”。

  “我想辞职,可我爸就是不肯,他在工厂干了一辈子,觉得这才是工作的常态。”小王说,“他特别信赖集体,但我不这么看。

  小王也是一家工厂的工人,但工资不高,他时常想着,干脆下海算了,哪怕卖卖糖炒栗子,也比这饿不死人也发不了财的工资强些,但每每提起这个话题,他爸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能辞。

  “他总觉得,我在厂子里工作,出了错有厂子扛着,旱涝保收,可我不想这样。”小王特别苦恼,“毕竟时代不一样了。

  未来

  辞职潮来势汹汹

  你得习惯

  “时代确实不一样了,所谓的辞职潮,只是开始而已。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对此大惊小怪。”在南京猎头行业打拼多年的老张说,连他也想要辞职了。

  老张说,在生存压力不那么重要的情况下,辞职就是一次单纯的选择而已。“从现在开始,有了一定成就的中年人,会成为辞职潮的主力,而且会成为创业的主力。”老张说,对于没有积累的年轻人来说,辞职就是换工作,根本没有质的改变,但对于中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你有了一些积累,那么你肯定想换一个环境。谁愿意一辈子寄人篱下啊。”老张说。

  老张说,目前正处于许多行业的变革期,一些行业正在处于上升期,另一些行业则正处于夕阳时期,所以人士变动都很正常。

  “也许有些人见不惯这些辞职,说这是辞职潮,但这不是一件值得惶恐的事。”老张用耐人寻味的语气说,“以后,这种事会经常发生,所以,你得习惯。

  对于从小与网络一起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辞掉工作可以开淘宝店,可以在网络上做各种兼职,如果没有技术,给网络游戏做代练也饿不死;对于有了一定积累的中年人来说,可以在现实中或是网上创业。国家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给了他们很大的“辞职动力”。(贾磊)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