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劳动者点赞之刘恒亮:为救患者命自己不要命

06.06.2015  22:11

   人民网郑州6月6日专电 19年来,他没休过一个星期天,没陪家人守过一个除夕夜,没给母亲送过一个生日蛋糕,没参加过儿子一次家长会,没陪妻子逛过一次街,没吃过一顿人情饭,没收过病人一个红包;他不会开车、不会发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聚会、不交朋友、不旅游、不参加任何一项娱乐活动……他似乎像个没有人情味儿的“原始人”。

  但他又有满腔的热爱,他爱自己的患者,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有急诊他随叫随到;他爱自己的医疗、科研事业,看病、手术之外的时间他几乎全用在了学习、科研上。他坚信“人品是最高的学历”,他坚持“做人问心无愧,治病不留遗憾”。他就是同事眼中“不食人间烟火”、亲人眼里“不近人情”、而患者心里却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刘恒亮。

   永远跑在时间前面的“超人

  刘恒亮科室里的人都知道他做事、工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说话快、走路快、动作快、吃饭快。“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你要知道晚一秒钟能死掉多少个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都是病人的生命。”刘恒亮说,“正常人有40亿个心肌细胞,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0分钟心肌细胞开始坏死,6个小时坏死率为50%,12个小时坏死率为75%,24个小时就完全坏死了。发病后90分钟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所以早一秒就可能挽救病人一条命啊!

  19年来,除了自己生病,除了不得不参加的会议,刘恒亮每天不到七点都会准时到病房,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我们院里其实是八点上班,刘主任每天来这么早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心内科二病区护士长巴宁说,“他这样为的是能多抽出一个小时来给那些远道而来的病人看病,19年了,他天天都是这样!

  2003年,刘恒亮和他的团队率先在河南开通了急诊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100多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刘恒亮和他的团队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后,被从死亡线上成功拉回来。

  2008年,家住郑州市西郊的周建勋老人突发心梗,病情危急,得知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有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时,周建勋紧急转院,已下班回家的刘恒亮闻讯后立即赶到了门诊导管室,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病人抵达后,导丝进入、支架放入……40分钟后,周建勋的心脏血管疏通完成。事后,周建勋的老伴心有余悸地说:“当时老周的心电图很乱,检查显示心脏前壁苍白一片,医生说随时有猝死的可能,幸亏手术做得及时,老周才与死神擦肩而过,把命捡了回来。

  然而,与周建勋一样幸运的人又何止他一个。2015年4月底,刘恒亮在惠济区坐诊,筛查过程中他发现一位急性心梗患者,他当即叫车把患者拉到了医院,并第一时间进行了手术。手术很顺利,然而术后一周还在危险期的患者却突然不见了。刘恒亮很着急,“我不担心跑钱,担心跑命啊!”他立即给患者打了电话,原来这位患者是湖北一位农民,在郑州打工,因为家里贫困,支付不起医药费,偷偷走了。患者说他儿子在床位卡后面夹了一封信,刘恒亮拿出来一看,当即就流泪了。信中说:“十分感谢医生和护士们这些天对我父亲的细心照料,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父亲的今天。然而我现在实在是没有钱,家徒四壁……我把你们的恩情记在心里,有朝一日必当奉还。”信中还写明了家庭详细住址和钱款金额。看完信,刘恒亮不但没生气,反而又把电话打过去细心交代了用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护士们说:“刘主任就是心肠热、眼窝浅,见不得病人因没钱看不起病。

  正是靠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原本岌岌可危的生命全都重新鲜活了起来,从而也诞生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可为了这些,刘恒亮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黄金周假期,别人在游山玩水,他在手术台上;春节假期,别人一家团聚,他在手术台上;多少个夜晚,别人都已经沉沉进入梦乡,他还在手术台上;同事的婚礼、朋友的聚会、亲戚的葬礼、孩子中考、高考……都因为一台台的急诊手术而被他错过了。

  “我们这个病的特点就是急、重、危,病人一旦发病,容不得半点马虎。”刘恒亮说。为了方便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19年来他一直住在医院家属院,无论夜里几点,只要有急诊,他二话不说起来就走。

  这几年来,他的工作量也几乎达到了极限。2014年156个手术日,他做了2223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22台。护士长巴宁说:“那天刘主任是头天早上七点进的手术室,第二天凌晨4点才出来,整整21个小时连轴转,只有在换台时才躺到地上眯几分钟。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组医生睡在手术室地上的照片,很多人质疑,其实真真儿就是这样啊!

  原标题:我为劳动者点赞之刘恒亮:为救患者命自己不要命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