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30万城建“出生证”

11.12.2015  11:03

  走进南京城建档案馆感受城市记忆——    

  新华报业网讯 10日上午8点,南京市王府大街121号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八九位市民等候在4楼接待中心,他们拿出身份证,在工作人员陪同下,申请查阅住宅或想购买的住宅的详细历史信息。

  城建档案馆,保留着城市里每一座建筑、每一块地、每一间房子的“出生证”。在南京,城建“出生证”已多达30万卷、排架长度达12000多延长米!这些“出生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

  当日,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举行媒体开放日,记者首次亲密接触并感受一座城市珍贵的有形记忆。

  成立于1980年的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城建档案馆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解放初期成立的南京市城建局档案资料室,当时继承保管了民国时期原南京市工务局的技术档案。30万卷档案中,就有400多卷为民国档案,这些是民国时南京城市规划、政府公共建筑、住宅等的“成长史”。

  在城建馆档案室里,记者看到1929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的“真身”,这也是馆内最为著名的“藏品”。《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也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规划文本。今天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框架,正是脱胎于《首都计划》中规划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等。翻开此书,内容十分全面,包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中央政治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设施程序、款项筹集等方方面面。

  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南京在民国时期建设了许多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和公共性建筑。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说,目前,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使用,并且成为文物。比如,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原来是民国外交部办公大楼,现南京军区招待所曾是民国交通部办公大楼,现南京饭店是民国的国际联欢社旧址,现江苏省昆剧院则曾是(民国)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库等。

  1951年湖北路中国银行的征地材料;上世纪50年代初水西门的拆迁图纸;新街口、中山陵、音乐台等重要建筑的图纸……漫步档案馆,这些看似沉睡、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却似在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或展现一幅幅历史画面。

  周健民说,馆内藏有1949年至2012年建设用地规划档案11600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档案37117卷,这些档案都是南京城住房的“出生证”,包括房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竣工档案、房子结构图等信息。“它们是办理产权产籍、维护物权、开展公共管理、依法行政的基础。”市民如有需求,便可凭身份证等,在馆内查找房子的相关信息。

  城建馆的档案,也是城市建筑修护、改造的重要技术保障。

  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是另一个馆藏宝贝,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南京长江大桥伤痕累累,大桥每一次的修缮、维护,都由档案馆提供图纸,进行技术保障。而每一次修缮后,相关资料也将入档,为日后的维护改造提供权威依据。

  南京城墙修缮的重要资料也存于城建馆。该馆保存着上世纪50年代南京城墙普查测绘、修缮维护、拆除档案资料等。这些材料为城墙保护规划的制定、城墙的修复等提供基础。

  城建馆的资料,也为南京城现在重要的城市规划提供帮助。关注度极高的南京地铁5号线,是南北向贯穿主城的骨干线,施工难度前所未有,除了普通建筑,还要涉及途经的183处文物保护单位,影响25处文保单位,穿越6处地下文物保护区,下穿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包括南京明城墙、朝天宫、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和挹江门城墙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周健民表示,5号线的前期调研、勘察、设计,大量资料都取自馆藏的民国建筑、民用建筑等相关档案,“需要的档案种类很多,调档就持续了1个多月,调出483卷”。调出的这些海量档案包括竣工资料、规划资料、地堪报告、市政工程、工业建筑、设计原图、公用设施等多类,如此,有利于更科学和严谨地制订5号线地铁规划,并切实有效地保护沿线文物。

  经年累月,蓝底白线条的各类蓝图难免褪色,记者了解到,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在推进,珍贵的城建史料可以“跃然”于电脑屏幕上,并能实现“秒级”检索查询。

  本报记者 朱秀霞 汪晓霞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