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中亟须完善退出机制

23.12.2014  10:56

        对话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唐润华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曹三省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雪昆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邀请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做客《融合发展圆桌对话》栏目,就有关出版业融合的话题进行交流、碰撞,以期为业界制订下一步融合计划提供智力支持。

        传播生态改变让融合持续升温

        主持人:其实,出版业融合发展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付诸实践,只不过今年这一势头尤为强劲。纵观这几年的融合过程,两位有何深切感触?

        唐润华:出版融合发展热今年急剧升温,其主要背景或者动因在于新兴出版迅猛发展改变了舆论生态和传播生态,这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以及主流媒体的生存受到了一定冲击。在新旧出版的对比之下,传统出版的受众规模呈下降趋势,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出版受众在迅猛上升,受众信息消费习惯也由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出版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舆论阵地。

        曹三省:在融合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上的多重融合特点,把各种媒体形态融为一体,实现了传播方向上的多向和交互,而不仅仅是传者与受者这样简单而单一的关系。传统出版、新兴出版已日渐成为颠覆效应的共同消耗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出版的发展模式慢慢消逝,这并不是谁的错,毕竟在媒体发展中必然要进行新与老的更迭,而在这一过程中,业界应该意识到,做新兴出版不一定要“烧钱”,而是应更加强化产出、强化实效。

        当然,新兴出版也好,传统出版也罢,通过融合最大的变化在于创新与发展。而传统出版最大的收益也绝不是仅仅学会了客户端以及新媒体该怎样使用,而是通过开发自身创新能力、运用自身创新思维为今后应对更多的挑战提供动力支持。

        “有进有出”才能活跃市场

        主持人:每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下,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实现发展的过程。出版业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唐润华:在我看来,退出机制的完善是出版融合进程中亟须补足的。人们常说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优胜劣汰,而这样的退出机制也同样适用于融合大潮下的出版业。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出版融合发展或将沦为一句空话。

        曹三省:市场“有进有出”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其实,此前政府部门也曾提及退出机制,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进。我相信,只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胆识,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各个出版单位,都有智慧和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要看能不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严重性。

        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内容优势一定是传统出版实现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信息的类型正在变得丰富,社交、娱乐、商务等过去传统出版人不太熟悉、不太关注的类型正在不断纳入融合范畴,这一视野开阔的背后展现出的是信息功能的区分与细化。在当下,这一细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需要业界从功能的角度对出版融合做出新的判断。

        在融合过程中重新定位技术因素

        主持人:融合发展已经让我们新闻出版界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接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融合意识的深入人心,相信会有更多融合产品呈现在受众面前。在两位看来,融合发展会给业界带来哪些变化呢?

        唐润华:融合发展是需要不断演进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过程本身就是相互蜕变的过程。这条路也一定是漫长而曲折的,重要的是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有了这样的指引,会让融合之路不偏离轨道,而业界要做的就是朝着目标共同努力,付诸行动。

        当然,技术因素在出版融合过程中应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因为以往在传统出版中新技术的应用效率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平台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深入生活,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化和便捷化。因此,今后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方向将愈加明确,对技术趋势的解读分析,在整个组织机构内部应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

        曹三省:我认为,未来出版融合发展仍然是一种开放的发展,下一拨的互联网发展大潮必将开启对于技术和应用模式的重新定位。这种发展之下,新媒体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技术或者非技术因素对于人们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业界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能因为市场环境变得太快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毕竟前进是我们唯一的方向。

        其实,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实现融合应该是超出任何一种具体媒体形态之上的持续创新,问题的答案也正在创新之中。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或许正是一种没有被正视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