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数字化的三条可行之路

15.01.2015  12:25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对整个传统出版业来说,在数字出版方面投入大、产出低、赢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仍未突破。数字出版在“叫好不叫座”“找死还是等死”等争论下发展已近10年,我们应该对数字出版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理性反思。

  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年度行业关键词,也为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传统出版必须延伸到网络空间”更是为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指明了方向。就当前而言,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

  以互联网思维做出版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赢利模式乃至整个产业形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跳出出版做出版”,就是要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把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变为媒体融合的、能够被用户消费的数字产品。这不是简单地换个格式,拿到阅读基地或各大电商平台销售,而是通过“知识本体化、本体智能化、内容智慧化、产品场景化”的深度策划加工,把内容“化柔为刚”变为产品。这方面海峡出版集团的“孤独星球”“好孕妈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策划特色产业项目

  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必须也只能把切入点放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通过项目带动发展、推进转型。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与财政部沟通,争取中央资金对数字出版的扶持,从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等中央部委到各省宣传部,也有优惠政策、资金对数字出版的原创精品、科技示范、新技术改造等予以支持。传统出版业一定要把中央及地方对数字出版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支持上,从而缓解投入压力、加快产品布局。策划项目的关键是政府支持且能被消费。所谓“政府支持”,就是项目要符合每年政府的支持重点,当前数字出版要抓两端促中间,一端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端是服务的创新开发,通过抓两端来带动中间从内容到产品的流程再造。既然大环境如此,出版人就应当敢于“涉险滩”,依据自己的内容资源策划实施政府支持的特色文化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走进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培养自己的项目团队,建立自己拥有话语权、找到自己用户的产品营销平台,通过项目建设把内容资源变为全媒体产品。

  找到用户并“投其所好”

  2010年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成立一度成为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的“春天”,只要把拥有数字版权的图书按基地要求做简单的格式转换,再争取进入“书包”即可获得可观收益。但随着基地完成内容的原始积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其渠道商优势显现无疑,基地对传统出版业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因此,传统出版业应逐步改变对渠道商的依赖,可以借助渠道实现收益,但一定不是我们数字出版实现收益的主攻方向。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一定要建立引导用户的内容营销模式,真正通过对用户投其所好,为用户的需求服务,从而引导用户消费,实现内容向产品的转变。

  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一直滞后于技术商、受困于渠道商,在传统出版业内部,专业出版、上市企业与中小出版业之间也拉开了不小的差距。但落后的同时也意味着“少交了学费”,当前媒体融合为传统出版业特别是中小出版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甚至有机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超车”,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用户,把我们的内容变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条道路依旧艰难,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