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27.06.2016  09:46

  近日,淮安市政府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在苏北率先创成省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粮食主产县(区)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水稻、小麦两大作物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利用六大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85%、90%、96%、70%、85%以上。各县(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年度为:洪泽县2016年;金湖县2017年;清浦区、盱眙县2018年;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2019年。 

  《意见》明确了五大工作重点:一是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二是提升小麦机播水平;三是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利用;四是促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五是增强高效植保机械服务能力。 

  《意见》明确了四大保障措施:一是坚持政府行政推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考核内容,各地要成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全市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计划、时序进度和发展质量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关键环节,农工部、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委、粮食、农机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市农机局依据全省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监测评价,及时掌握进度,同时做好机具推广、技术培训、质量督查、绩效考核等工作;农委要帮助农民选择良种,加强育秧技术和高效植保等关键环节的指导;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国土部门要帮助化解烘干中心、农机库、农机维修点等用地难题;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促动。各地要整合农机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补助、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农机合作社维修点建设、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和“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倾斜。市财政每年要安排示范市创建的农机化专项资金,按照序时进度对县(区)完成情况进行奖补,重点用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大马力机具提升和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各县(区)政府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规划新建3-5个3000亩以上连片优质稻米、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不同形式参与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中来;三是强化培育典型带动。以“省级示范社”为抓手,以扶大扶优扶强为重点,做大做强“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农机服务组织,全面推广“托管式”、“订单式”作业新模式,引导农机合作社通过租用、入股、托管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培育作业服务面积万亩以上的农机示范合作社100个,力争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0%,大中型农机加入农机合作社的比列达70%以上;四是重视宣传氛围发动。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农机科技入户、组织现场演示会等手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镇村两级、种田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识,动员和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